01
最近,朱雨辰的妈妈特别火。
她的很多地方都让人大跌眼镜。
朱雨辰到中戏读大学,去宿舍报到的时候,他刚要爬到床铺上去,自己铺被子,朱妈妈就说:“儿子你等会儿,等会儿,妈妈来,妈妈来。”
铺完床之后,挨个问宿舍的其余5个同学:“你睡觉打呼噜吗?”,因为朱妈妈怕他们吵着朱雨辰睡觉。
细心的朱妈妈发现中戏的宿舍楼长满爬山虎,把窗户都几乎遮住了,怕爬山虎里藏着虫子,爬到宿舍来,咬到朱雨辰。当时朱妈妈就有一种冲动,想用开水把这些爬山虎都烫死。
本来朱雨辰到北京求学,是想脱离妈妈的“五指山”,但还是逃不脱。
朱雨辰工作以后,朱妈妈开始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熬梨汤和各种果汁,逼着朱雨辰每天都要喝完。工作以后,每天朱雨辰助理给他背各种果汁罐就累得够呛,还要分瓶子,哪个是中午喝的,哪个是下午的,无形之中增加了不少工作量。而朱雨辰每天喝两口白开水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朱雨辰为这些瓶瓶罐罐没少跟朱妈妈生过气。有一次朱雨辰生气地要出门,朱妈妈坚持要他把汤汤水水带上。朱雨辰说:“有你这样的吗?我在你眼里还是个人吗?我怎么觉得我就是一个桶,你有什么就倒。”
有一次,她发现儿子居然会自己做饭了,她差点哭出来:“儿子在北京是不是什么都要做,那得多辛苦啊!”从此以后,她跟着儿子进剧组,时刻当菲佣,哪怕在五星级酒店,也会亲自给儿子做饭。朱妈妈的宗旨就是,儿子去哪自己都给他提供一个温暖的厨房。
朱妈妈在生活上干预朱雨辰,在感情上也插手。
朱妈妈在节目中公开说,要求未来媳妇像她一样,把朱雨辰侍候得无微不至,贤妻良母。
姜妍活泼开朗,笑容温暖,厨艺了得,很会照顾人,各方面应该很符合朱妈妈的要求了。
可是当姜妍第一次到家里来,朱妈妈觉得她穿得太露了,第一眼的印象不好,觉得她过于轻浮,而她特别相信第一感觉。
在恋爱期间两人吵架的时候,姜妍问朱雨辰:“你找我不会就是因为我会做饭会照顾人吧?你是觉得我适合你,还是你觉得我适合当老婆?”
他们两人最后痛苦分手,应该有朱妈妈的功劳。
正如霍思燕所说:“像朱雨辰的妈妈,我觉得老人家容易是说,娶新娘娶新娘,就是娶一个新的娘。”
想想看,有哪位女孩能够受得了朱妈妈这样的要求。
朱妈妈的付出让人感觉到窒息,朱雨辰说,“我妈给的爱真的让我压力太大了”。
朱妈妈求朱雨辰别接古装戏和别人揍他的武打戏,因为受不了他受伤。
朱雨辰开了微博,于是朱妈妈买了特别厚的本子,把儿子的微博每一篇都抄下来,把时间都标得清清楚楚,还拿着本子问儿子,怎么没有及时更新。后来,朱雨辰索性就不发微博,也不更新了。
朱雨辰39岁,事业停滞,中年发福,脸上满是痘坑。
在节目中,当朋友们散去时,只剩他一个人时,他显得那么孤单无助,不断念叨:“怎么了,就没一个愿意在我身边的。”
他自己无法快乐,甚至变得有些自暴自弃。
而朱雨辰的姐姐亲眼目睹妈妈是如何照顾弟弟的,觉得太恐怖,自己负不起这样的责任,至今不愿意结婚。而朱妈妈云淡风轻,不以为意,在节目中笑着说:“现在我女儿已经不想结婚啦!她说自己恐婚。”
02
发展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0-6个月的婴儿是与母亲共生的,婴儿需要母亲无时无刻的照顾,依赖妈妈才能活下去,这是正常的共生期。
6个月以后,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人,他对世界也越来越好奇,想脱离对妈妈的依赖,探索这个世界。和妈妈的分离,是形成婴儿正常独立人格的基础。
马勒认为,6个月以后的共生都是病态的。
人的一生就是从共生到分离的过程,里面当然有痛苦,很正常。
但是很多妈妈接受不了与孩子的分离,非要共生在一起。
武志红在得到专栏中讲到一位宅男常做的梦:他在粘稠的、像糖浆一样的液体中游泳,但液体的密度和粘度太高了,他的手脚像被绑住一样难以伸展,以至于都是慢动作。这个梦让他非常痛苦。
像糖浆一样的液体让他想到妈妈的爱,就像糖浆,原本是甜的,但现在彻底把他吞没了;同时,妈妈的爱太沉重了,妈妈常说,我的生命中只有你。可其实他还有父亲。
朱妈妈也说:“我没有自我……我在用整个生命对待我的儿子。”
在共生关系中,往往不是孩子想要共生,而是内心像婴儿一样无助的妈妈想和孩子共生在一起,像藤蔓一样把孩子紧紧缠绕,永不分离,并且只能是她和孩子共生在一起。
妈妈内心有空洞,她想抓住孩子填补内心的洞。
共生带来的结果是妈妈控制孩子的一切,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理所当然的是孩子的一生由她说了算。
这样的妈妈给孩子带来的不是爱,是强占、绑架和勒索。她看到的只是自己的需求和渴望,想满足的是自己的自恋,却看不到孩子的意愿以及背后的挣扎与无助。
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会产生“我的生活不是我的,是妈妈的”这样感觉,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自主感,人生的遥控器在妈妈手中。当他努力挣扎仍然摆脱不了的时候,就很容易自暴自弃。
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一个人需要有一个由他说了算的空间,需要在这个空间里安放自己,释放自己,成为他自己。他需要在这个空间里形成“我的世界我说了算”的感觉,并带着这样的主体感展开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属于他自己的。
他必须去探索,去碰壁,试错,经历过痛苦、失败、欢愉、眼泪、大笑、愤怒之后,他才能形成对人生的鲜活体验与感情,才算是真正地活过,才能形成真实、自主的人格。
乔布斯说:要遵从你的心、要遵从你的感觉,要主动选择你的人生。
如果不是这样,这个人的人生是苍白无力的,就像躺在沙发上无所事事看完一场肥皂剧。
共生妈妈的无微不至其实已经剥夺了孩子最鲜活最重要的人生体验。
温尼科特说:“60分的妈妈是足够好的妈妈。”因为差的40分,是在给孩子空间,不是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
03
谁痛苦,谁改变。
共生的一方肯定是痛不欲生的,因为自己的人生被和他最亲密的人绑架、裹挟了。那么,越痛就越有动力改变。如何改变?如何从共生分成清爽的两个人?
第一,如果孩子已经成年,那么他要创造一个只属于他的空间。比如一间上锁的房间,或者买一套房子,然后搬过去住,一开始一个星期只有1-2天,慢慢变成3-4天,最后彻底地独立生活。
第二,到外面去,多与真实的世界碰撞,多交朋友,扩展自己的生活宽度。
第三,从小事情开始,与妈妈划清界限。比如坚决地要求房间上锁,坚决要求晚回时不要等我。
04
最后,送朱妈妈纪伯伦的一首诗《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