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山东泰安市岱岳区一名年仅15岁的少年,强闯某农贸市场的疫情防控卡点,被阻拦后暴力动手,竟然将一位73岁高龄的防疫人员活活打死。
15岁、73岁、殴打、死亡,这四个看上去毫无关联的词,串起了一场血腥命案,和一个没被教好的未成年人的黑暗未来。
“死者73岁,请问你是怎么下得去手?
未成年人保护法又要搬出来了。
岁数小不是犯罪的借口!
……”
未成年人和犯罪,并不绝缘
某中学年近15岁的魏某,因看了几次黄色录像,很想尝试一下与异性“亲热”的感觉,于一日下午等候在一个11岁的小女孩放学回家的偏僻处,并蒙面操刀,强奸了小女孩;
某高校一男生,因多次接受同学吃请,也欲请同学吃请却囊中羞涩,遂杀人抢劫;
某技校一学员与同学因争坐一条凳子而大动干戈,10余人参与斗殴,酿成一死三重伤血案;
北京市某网吧的老板与几个学生因收费问题发生纠纷,学生为了报复老板,于深夜纵火烧毁房屋;
一桩桩触目惊心、血泪斑斑的惨案,都是出自于这些“半大不大”的孩子之手。
他们不应该在上网课吗?
事情发生后,一位网友这样问。
的确,15岁正是初三初四,即将面临初升高考试的年纪。而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也大多从远离课堂开始。
犯罪重灾区,往往集中在所谓的“差生”上面。
有的未成年人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由成绩不好的单差生发展到思想品德和功课都差的双差生,进而结帮逃学,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
有的则从骄生惯养发展到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
有的孩子从被歧视、被虐待到行凶报复,甚至有的被遗弃而流落街头,被坏人教唆而犯罪;
有的孩子从好奇开始,模仿影视里的暴力和色情镜头,最后偷尝禁果而违法犯罪……
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都从“差生”二字开始,慢慢滑向深渊。
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事件频出?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80%以上。
1.猎奇心理,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也是他们创造力蓬勃的源泉。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更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手机无意之间刷到的钓鱼网站,病毒链接,成年人都知道屏蔽,但孩子总想点击一下试试;
刚刚脱离稚气天真的童年,对于世界没有那么强的戒备心,受到诱惑就不假思索的尝试。
很多吸毒、摇头丸、色情暴力的沉迷,都是从“猎奇”二字开始。
2、盲从心理。
一部分未成年人完全是在其它同伴的诱导、胁迫下盲目服从,在不知不觉中涉足犯罪,还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则盲目效仿游戏、电影中的暴力行为。
3、攀比心理,是诱惑未成年人犯罪的另一推手。
当某未成年盗窃犯被问及他为什么盗窃时,他说:
“和他年龄相仿的爸爸妈妈都有钱,他们下班后遛影院、玩台球,有时请我到饭店吃点喝点,老花别人的钱不得劲,没钱花就想到偷……”
很多未成年人贪慕虚荣、讲究吃穿、好逸恶劳,这些恶劣的品质,预见了他们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的恶行。
溺死孩子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4-2-1”结构下,父母视孩子如宝贝,对子女百依百顺。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却没有教育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被很多人忽视了。
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远远大于对心理上的关心,对孩子生活技能、专长的培养远远大于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
这样的孩子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波折,就会显得脆弱、悲观绝望。
当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弹性和能力从挫折中站起来,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而步入歧途。
当孩子还是幼苗,请给予它足够阳光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时刻注意自身形象,让孩子感受生活的阳光。
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生活的道路充满荆棘与坎坷。
但是如果家长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加选择地倾倒给未成年的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无法挽回的,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往往不会处理如此多的负面信息。
父母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以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这样才能培养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
关注孩子的成长,更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
孩子在大人的眼里,往往被当作是附属品和个人财产,家长们往往忽视孩子的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挂在嘴边的是:“爸爸、妈妈说……”
进入小学后,他们常说:“老师说……”,
再大一些,他们常说:“我觉得……”
十四五岁后他们挂在嘴边的:“他说……”
幼年时候的孩子依赖于父母、老师,后来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见,再后来,和同伴的关系更加密切,变得社会化。
当孩子从依赖型,变成独立型,再成为社会型,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学校附近的网吧、学校的校风、孩子在学校结交的朋友……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昔孟母,择邻处”,要关注孩子的最好朋友及相关背景。
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为交上了坏朋友而被“拉下水”的。
一旦发现孩子的朋友中,有有过偷盗、抢劫、酗酒、吸烟、赌博等习惯和经历的坏朋友,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式阻止。
但这种阻止和干预并不等于简单的斥责。
有的时候,在学校中往往会有一些“小霸王”,欺负他人,扰乱课堂,多数胆小怕事的孩子会出于安全的需要服从领导、同流合污。
如果是这样,家长必须及时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必要时与学校交涉,帮助孩子脱离恶劣的成长环境。
早在百年前,梁启超就在《少年中国说》中一针见血的指出青少年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写道: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成人足够的爱,更离不开足够正确的管教。
--END---
有烦心事,找圆心率心理|专注心理健康,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