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暗夜:帕梅拉自述和约书亚的传导
帕梅拉·克里柏 (作者)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在回看《无量之网》的标注时,意外注意到了“灵魂暗夜”这个词,很奇怪的,当初整理《无量之网》的读书笔记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词。再次回看时,顺手结合了一些想到的其他片断,写了一段“认知思考”发在了“认知突围”的小密圈里。随后在很久以前收集的一堆书里,见到了这本《灵魂的暗夜》。
整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帕梅拉记录自己如何坠入灵魂黑夜、如何徘徊迷惑和绝望、又是如何走出灵魂黑夜的过程;第二部分是约书亚在灵性路上一步一步的指引。
第二部分的约书亚,太过于灵性化的描述了,当前的认知还是无法完全接受,于是只是粗粗的扫了几眼。
但第一部分,帕梅拉的自述,尤其是第五章“灵魂如是说”,却是给我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
那么,什么是灵魂黑夜?
灵魂的暗夜是你生命中的某一阶段,在此期间,你将被吸引到一个代表你最深恐惧的状态中。事实上,只有在你对生命的掌控显示你已做好准备,才会被吸引到此状态!灵魂暗夜的最大目的,是为了让人经历自己最大的恐惧,并从中获得疗愈。疗愈,就是对自己仁慈。——《无量之网》
第五章“灵魂如是说”,是帕梅拉“我”与灵魂之间的一段对话。借着灵魂的视角,诠释了那看似可怕却是希望的灵魂黑夜。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人心中都有恐惧、愤怒与不信任,都对“失去”或“伤痛”心存抵触。因此,灵魂黑夜往往是人们重获新生、重新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体验生命的唯一途径。
灵魂黑夜中,你所有的恐惧、不信任或苦楚都被彻底放大。你自由落体般地沉入深渊,不断下落,直到某一刻,你决定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你已经无法承受这一切必须改变。走出深渊是迟早的事,你内在充满抗拒的那一部分终将折腰,臣服于某一更宏大的力量,对爱敞开门扉。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到抑郁症或是躁郁症这类精神科疾病。抑郁症也许只是在经历灵魂黑夜时的一种外在表露的行为表象。
众病之王:癌症传
悉达多•穆克吉 (作者) 中信出版社
听说过这本书好多次了,一直都觉得读这样的一本书会心情非常沉重。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传记,围绕“癌症”这一主题,回望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与癌症的斗争史。
癌症其实一直都在那里,从古至今都没有什么变化。某一刹那,啪的一下,基因突变了,一颗细胞永生了。但为什么之前没有出现过这么多的癌症病症呢?有一个维度是要需要考虑进来的,就是人类整体寿命的延长。之前的岁月里,一场流感、一场黑死病、一次肺结核、一次天花,就可以结束多少年轻的生命。复制来复制去的基因还没怎么复制呢,人就已经不见了。
最最开始,人们对癌症的认知,是与体内的一种叫黑胆汁的液体有关。这种液体会分布全身,那么,切去实体瘤又有什么用呢?直到很久的后来,这种错误的认知才渐渐普及,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20世界40年代起,药物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期,数不清的药品出世,也给了治疗癌症更多的选择。这时,又出现了一个认知挑战。这个药没用,那换别一个。那么,为什么不可以一起用?突破了这一层的认知设限,出现了各种药物组合法。如今的标准化学治疗方案,都是延用了那个时代的思路。
肿瘤是敌人,是对立面,一定要消灭!在书中,在描述化学药物抗肿瘤的战斗过程中,处处见到这种思想。这种二分法的思路背后,是对病患者本身的忽视。肿瘤是变小了甚至没有了,但患者本身的这个人,也被副作用折磨得快不行了。
书中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人们是如何认识到吸烟与肺癌是有关系的。吸烟有害健康,肺癌与吸烟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这个如今已经习以为常的认知,却是经历了多少年的抗争,才得到的。
癌细胞有永生性,它会一直一直的复制下去。它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是我们自身就会隐藏着的疾病。书中最后描绘了癌症医学最复杂的新方向:
整合我们对异常基因和通路的认识,把癌症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从而形成更新知识、发现和干预治疗的循环。
也许我们终究无法治愈癌症。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仍在坚定的走自己脚下的路。
作为一个制药圈里人,很真心的,向所有在坚持与癌症抗争的制药人们,致敬。
死亡如此多情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编者) 中信出版社
听说过“选择与尊严”这个网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个网站是国内第一个倡导尊严死亡的声音。
这本《死亡如此多情》由网站倡导者罗点点总策划,于是,很迫不及待的,想拿来读一读。
我们的文化中,长期重“生”轻“死”。
一直以来,人们接受的都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信息,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所有一提到“死”,提到生病,就恐惧得不得了,失去了理智。
这本书,汇集了60多位临床医生亲历的临终案例口述,以叙事医学的方法,给愿意了解的人带来更多的智慧和想象。
在一个个故事里,见到了人间百态,见到了很多患者自己无法决定自己生死的无力,见到了医生们的百感交集,见到了家属在面对亲人离去时的放手与不放手。
读完之后最大的一个感触:
拼死抢救只为维系基本的生命体征,而忽略了患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种当前最普遍的做法,真的是好方法吗?
不是。我坚定的认为,肯定不是。
未来已至,只是尚未均衡。这句来自北美印第安族的古语,在临终关怀的领域,同样适用。
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探索出的各种临终关怀方法,早晚会在中国有星星之火之势。
摘录几段发自医生内心的感受:
人活着最重要的是精神世界,如果患者清醒过来,看到自己现在这样没有尊严的活着,我相信他们会选择放弃这样的治疗。
沉疴遍地
托尼 朱特 (作者) 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当第一眼看到书名时,就直接拿来读了,甚至都不知道书是讲什么内容的~
速翻完后,觉得这是一本讲困惑的书,遍地的困惑,我们怎么了?让作者不由得驻足思考,写下一些只言片语。
他们在周围找不到可以遵循的榜样,没有可以参与的争论,没有可以追求的目标。如果你周围看见的每一个人生活的目标就是商业上的成功,那么,它就会成为除了极少数独立的年轻人以外的所有人的默认目标。
上面这段话感觉就在描写当前周围的现状。但是,错了,作者写的是大西洋两岸。
摘录两句书中引用的名人名言:
只有人类思维模式的基本构成中发生巨大变化,人类命运才有可能取得巨大改善。——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约翰,多恩
思考了“怎么了”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办”?
非常欣赏作者的态度,像一名斗士一样,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公民,我们有责任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知道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必须根据这个认识行动起来。
嗯,行动,非常欣赏,非常喜欢。
山居岁月:余生很长,不如自在过生活
滨斌 (作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很多年前,偶遇《普罗旺斯的一年》,那一段段对法国乡村山居岁月的描写至今仍憧憬无比,半夜躺在宿舍床上看书中的山居美食一个劲儿地咽下哈拉子的场景,仍很鲜活的刻在脑海中。
没想到,类似的桥断在桐庐上演,主人公换成了一个极有情怀的大男生。滨斌,新农夫。晴天种瓜点豆,雨时读书会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将理想变为现实的路途中,收获四季的喜悦。
山居岁月,春夏秋冬,一篇篇细腻的文字,一张张勾人馋虫的美食图。慢慢的,渐渐体悟到了作者的心境:
本以为,自己山居的主业是种菜,其他的都是副产品,这样想的时候却忘了:每个人的主业只有一种,就是更自在地生活。
与书中作者朋友一样,我自己也有同样的疑问:住在山里一个人,不孤单吗?不寂寞吗?不无聊吗?
每个时节照顾这些不同的蔬菜之外,地里还要除草、旱时浇水、采摘、做堆肥。家务有三餐、洗碗、洗衣服、晒被子、晒干货、下山拿快递,然后喂鸡、清理窝圈、换干草、陪汪汪玩耍,晚上上网刷手机、看书、听音乐、练琴、写日记,不定期采茶做茶、粮渍水果、葡萄酒、捂柿子晒柿干、认野菜、野果。下雨天在家做葱油饼、擀面、发馒头、蒸包子、整理种子等等。注:此处“等等”二字的确含有实质性内容。
是啊~~ 这样的生活,教人如何生出孤单、寂寞、无聊来?
去墨脱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三联书店
墨脱,一个之前从来没有听过的名字,一朵盛开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隐秘的莲花。
《去墨脱》更像是一本纪实文学,记录了通往墨脱的公路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确实如题目所言,去墨脱,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去墨脱,任何艰难险阻也不畏惧。
通篇给我自己的感受,都是站在一个外来者的角度,讲外来者如何进入这个不可抵达之地,但墨脱的渊源和当地文化,书中提及很少,有些遗憾。
- 这是无悔在2017年速速读的第225-230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