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社会学词典
皮埃尔·布迪厄(1930-2004)作为法兰西学院的社会学系教授,布迪厄早年描写马盟阿尔及利亚卡比尔的农民的人类学作品(1956-1960)尝试去批判统治法国社会科学界的结构主义范式。在这部田野调查作品中,布迪厄开始建立一组精密的概念,包括实践与策略,来尝试去反对结构主义的决定论假设。然而,这些关于实践行动的概念同样立足于一种语境(context),在这种语境中布迪厄指出每个场域中的行动同样服从一套特殊的逻辑或原则。这些行动的逻辑塑造了个体的在语境中的选择和偏好。作为逻辑的结果,个体需要习性倾向(disposition),或惯习,来规定可能行动的范围和种类。布迪厄基于他在阿尔及利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对于解决行动与结构的分析性关系的尝试最初呈现于《实践理论概要》,后完成于《实践的逻辑》。
布迪厄最初在英语世界里产生影响是因为他对于教育社会学的贡献。在与克劳德·巴塞朗合著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再生产》中,他呈现了教育成果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的作用。这些研究建立起在经济与文化资本间的重要区别。随后在《区隔: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中,布迪厄研究了对于文化商品的品味是如何在法国社会中的经济和文化阶层中被分布和组织的。这个研究尝试去展示,例如对于艺术的欣赏,不是被一组客观的美学律法所规定,而是基于阶级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科层体制。在这项研究中,布迪厄对于社会研究的具身性的贡献显而易见。劳动者被约束在劳动阶级的惯习中的,对于特殊种类的食物和运动的习性倾向被刻画在一种特殊的具身性形式中,而这反过来将他们与有不同的,特殊的消费品,艺术和运动品味的中产阶级区分和区隔开来。惯习,作为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层面,指习性倾向的结果:日常的行动和态度变得习以为常,并导致日常世界也被认为理所当然。它变得不假思索,因为它是具身的。
尽管他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布迪厄却把他自己视为,部分也是察觉到他作为一个学院体系的局外人。他把这种局外人的位置视为他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层面,因为一个人类学田野观察者应察觉到现代社会在人类学视角下的奇特与陌生。布迪厄对于主客观视角的观点从属于他更广泛的哲学化立场,他在《说过的话》和与华康德合著的《反观社会学的邀请》中将之解释为反身社会学。
布迪厄在《学院人》中对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科层制的研究在学术界中引发强烈的批评。他揭示了知识分子时尚的嬗变,比如在1968年5月的学生运动中,是源于不同代人对于教育资源的竞争。他指出知识分子在教育圈的品味与娱乐圈中对于运动时尚的品味别无二致。在《马丁海德格尔的政治本体论》中,当他指出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部分是海德格尔在1920年代的相较于南德精英大学的局外人位置的结果时,他引发了进一步的批评。
在他的晚年,他日益转向对于消费社会中现代文化的分析。这就是“文化生产场域”,或对于符号商品的生产。在他关于文化社会学的作品中,他讨论了运动,摄影等等;以及艺术鉴赏。他的批判指出:1.他的文化分析具有经济还原论的特征,即符号权力依赖于经济财富;2. 他的文化区隔理论专门说明法国的情况,其中巴黎具有对于符号时尚的垄断;3. 他对于知识分子时尚的观点是自我挫败的,因为他自身的作品本身就是时尚;4. 他的社会理论自相矛盾,因为一方面他富有激情的反对结构功能主义,同时他自身对于文化差异的解释却具有决定风格。除去这些批评,他通过对于文化的实证研究对社会学理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舒斯特曼《审美经验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