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3D布线规范。
外观
- 线束布置应沿边、沿槽(车身上设计的走线槽),避免线束直接承受压。
- 必要时(如:避免线束干涉、线束凌乱、泥石飞溅等),可设计线束护板,既保护约束线束,又美观。
- 干线不同分支点间要保持30mm以上距离,且每个分支点的分支线不得超过4个。
- 预估计线束的外径,避免前期估计过大造成设计不合理,过小造成实际装车干涉等问题。可根据实际整车的电器功率和功能连接去预估计。
固定点
- 根据线束的走向、车身的具体形状设置固定点,在线束的直线距离上两固定点间距一般不大于250mm。
- 在钝角拐点位置可布置一个固定点。
- 在直角拐点需布置两个固定点。
- 锐角拐点在线束中避免出现。
- 在有震动的情况下,在和其它线束、电器件连接的插接件前的线束上考虑设置固定点,防止接插件端子受力。如发动机的转接插件。
- 线束上分支点离固定点间距 a符合下图要求:20<a<100。
物理间距
- 发动机线束与发动机上的钣金件锐边或类似接触有10mm以上的间距,发动机舱线束与发动机上的钣金件锐边或类似接触之间的间距要考虑发动机震动,即:X向±25mm,Y向±15mm,Z向±25mm。
- 线束与车身其他不同部位的钣金件锐边或类似接触有10mm以上的间距。
- 发动机线束与制动管之间的间距要考虑发动机震动,即:X向±25mm,Y向±15mm,Z向±25mm;发动机舱线束与制动管有10mm以上的距离。
- 与离合踏板、制动踏板、加速踏板间距为线束到离合踏板、制动踏板、加速踏板包络的距离为15mm以上。
- 与排气系统无隔热板160mm,有隔热板80mm。
- 与安全带总成运动部分有15mm以上的间距。
- 接座椅的地板线束,与座椅滑轨包络间距有15mm以上。
- 与车门玻璃升降器总成运动部分包络间距有15mm以上。
电磁兼容
- 连接干扰源的线束应远离敏感部件及敏感线束,至少应距离敏感信号线束及敏感部件100mm以上,在必须靠近时应该尽可能的将两者的线束成一定角度交叉布置(垂直最为理想)。
- 干扰源的线束和连接敏感部件的线束不在同一线束分支中走线。
- 干扰部件线束地线接地点离电源线的距离不应该远于200mm。
- 敏感部件的接地点与骚扰源的接地点之间的距离至少大于100mm。
- 发动机ECU、安全气囊等整车重要控制器接地线长度不应长于200mm。
- 接地点应根据不同用电器类型(敏感部件、骚扰源)进行分配,同一类型的用电器可以共用一个接地点。
- 关键系统、重要系统的接地线应单独布置一个位置(如:安全气囊系统、ABS系统、音响系统)。
接地
- 接地点位置要远离溅水区域、潮湿区域、高温区域。
- 优先选择在车身主车架上或双层板上接地,接地所在处应该平整。
- 接地点不建议选择在活动件(门、发动机舱罩、行李箱门等)上。
- 搭铁不要靠近汽车的油箱或燃油管路,至少间距100mm以上。
- 对于安全气囊系统,它的搭铁点不仅应单独设置,而且为了确保其安全可靠,最好采用复式搭铁。其目的是其中一处搭铁失效,系统可以通过另一搭铁点搭铁,确保系统安全工作。
- 接地端子应有限位结构,接地平面的面应大于接地端子的接触面。
防水
- 防水的接插件不应垂直布置,这样水可能会通过防水栓进入到护套里面,接插件应水平布置以减少水进入接插件。 在沿着线束水有可能倒灌到接插件的地方,需要放长尾巴线,使水可以沿线束流出,避免水直接流入接插件。
装配工艺性、维修工艺性
- 发动机线束与舱线及其他布置在前舱车身上的部件相连接的部分,应根据发动机的震动预留足够的线束长度。
- 装配时不要把线束拉的太紧,避免行驶车辆在颠簸状态下,引起线束固定点位置错动,导致两固定点之间距离瞬间增大,从而拉长线束造成线束内部接点虚接、导线参数变化,甚至拉断导线。
- 线束如从驾驶室内向室外通过钣金孔,外部线束必须低于过线孔,避免线束被滴洒上液体后,有进入驾驶室的可能。
- 对于需穿过车门挡水膜的线束,要求外部线束要低于过线孔。一般安装在内饰板上的部件需要穿车门挡水膜,如:扬声器、门灯、开关等。
- 对于有操作空间要求的地方,应该预留空间,一般是留至少两倍接插件的长度。音响主机,显示屏等
- 对于只能用一只手插拔的插接件,另一端插接件应固定在车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