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唐 金昌绪 《春怨》
这首小诗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民歌色彩,艺术手法上也颇具特点。作者以一种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必会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
[2]
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就涉及张守珪击契丹事。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这两诗的主旨与《春怨》并无二致,构思也颇为相似。不过,《闺人赠远》虽不能把丈夫盼回,却毕竟在梦中同亲人见了一面,《春怨》连这种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怨情尤为沉重而凄惋。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3]
我家侄子是军人,他的妻子是军队医院的医生。俩人离得不太远,只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每周也就见一次面。有时侄子回家,有时妻子带孩子来军营。过年过节,他不能回家的时候,妻儿就随他到部队。除了每年四十几天的假期,他再没有时间孝敬父母,也没有陪伴妻子和孩子。为了小家忙碌的是他的妻子,上着班,带着孩子,料理着家里的大事小事。孩子病了的时候,他不能在他身边,老人病了的时候,他不能在身边,妻子病了的时候,他还不在身边。所以,每当他回来探亲,我们总是叮嘱他,要他好好对待妻子,要他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
保家卫国,历来需要有人这样去做。军人的妻子,付出的比平常人更多。《妻子》这首歌是这样写军人的妻子的,“这些年的不容易,我怎能告诉你,有过多少叹息,也有多少挺立,长夜的那串泪滴,我怎能留给你,有过多少憔悴,也有多少美丽,真正的男儿,你选择了军旅,痴心的女儿,我才苦苦相依,世上有那样多的人,离不开你,我骄傲,我是军人的妻。”
军人的妻子,嫁给了军人,也就有了军人般的坚守。纵使再苦再累,也苦苦相依。
当了军嫂,着实不易!向那些坚守的军人致敬,向那些同样坚守的军嫂致敬!愿家和国泰,花好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