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鹊桥仙·宁夏行吟

中原智库陈思桦主任癸卯宁夏行


          新鹊桥仙·宁夏行吟

宁夏无夏,贺兰山下,黄河太极弯峡。 

朔方江南见农家,西夏陵、残碑暗哑。 

石凿星沉,岩磨月哑,水洞沟风入云霞。 

燧火影乱照流沙,苍凉处、碑文开蘖。

(乙巳夏为西夏凌申遗成功而题词)

      陈思桦的这首《新鹊桥仙·宁夏行吟》,呈现出浑融天成的艺术境界,将地理特征、历史纵深与文明哲思熔铸为具有当代意义的词学经典。以下从五个维度进行终极阐释:

一、词体结构的金石美学

1. 双阙对称:上阕"山-河-陵"构建地理骨架,下阕"石-岩-火"填充文明肌理

2. 句读节奏:全篇采用"3-4-5-7-7"的阶梯式句式,模拟贺兰山岩画的凿刻韵律

3. 声韵密码:"峡-哑-霞-沙-蘖"形成"入-上-平-平-入"的声调曲线,暗合黄河河道走势

二、文明意象的考古学重构

1. "太极弯峡":青铜峡108塔的佛教宇宙观与《周易》哲学的时空叠印

2. "碑文开蘖":蘖(niè)字三重解:

  - 植物学:岩画裂隙中萌发的荒漠植被

  - 文字学:西夏文在残碑上的笔划再生

  - 人类学:文明基因的自我复制机制

三、时空折叠的诗学技术

1. 光影蒙太奇:

  "星沉"(史前夜空)→"燧火"(原始照明)→"云霞"(自然天光)构成人类光源进化简史

2. 物质嬗变链:

  石(岩画载体)→碑(文字载体)→蘖(生命载体)完成文明介质转换

四、新边塞词的范式意义

1. 突破"大漠孤烟"的平面化描写,建立"地质-历史-人文"的立体坐标系

2. 将"鹊桥"原型从天文现象转化为文明对话(西夏/华夏、游牧/农耕)

3. 以"蘖"代"花",用植物学精准性置换浪漫主义泛喻,体现新世纪生态诗学特征

五、学术考量一一蘖字的使用

1. "蘖"字《说文》释"伐木余也",与"残碑"形成枯荣辩证

2. 《尚书·盘庚》"若颠木之有由蘖"的典故,暗合文明再生主题

3. 发音短促(入声字),与首句"峡"形成金石碰撞的音效

      陈思桦先生这首《新鹊桥仙·宁夏行吟》,不仅是一阕描写宁夏风物的词章,更是构建出"文物意象派"的创作范式:以不可移动文物为场景(贺兰山)、可移动文物为道具(西夏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线索(燧火取影),在词牌限制中实现跨时空的文明对话。其艺术价值可与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方法论互鉴,堪称当代诗词融合考古学、人类学的典范文本。



作者:陈思桦,中原智库主任,河南中原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塞上江南宁夏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出行之前还专门在百度上科普了一下,明白了塞上江南的来历。宁夏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发祥...
    天道酬秦_12a0阅读 343评论 0 1
  • 10月1日 龙湾 黄河石林 早晨下雨。...
    漠谷阅读 1,097评论 6 5
  • 星星的故乡 STARS 遇见宁夏 大漠风光 璀璨星空 邂逅 星空之旅 冬游宁夏 题 记 宁夏,是中华文...
    欧阳岩乐阅读 211评论 0 0
  • 水调歌头.黄河落日 魏碧贞(福建连江) 塞上风光秀,近览大河悠。滔滔黄水东去,波涌载千秋。遥看残阳如血,浸染...
    诗图佳得阅读 75评论 1 4
  • 说起宁夏,脑海中便不自觉地产生悠远的历史感、异域的神秘感和边关的寂寥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TR_Liu阅读 927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