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寄王卿》诗境新问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唐朝诗人笔下的诗境是否有误呢?(雨天洗衣是否与常识相背?)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这是一首借物咏怀之作,有古诗鉴赏书中称这是诗人为怀念友人王卿所作!但我却觉得不应该这样简单地理解!

书中把首句“踏阁攀林恨不同”,解释为两人年少时情投意契,一起嬉戏,上房,上树,但首句中的“恨不同”却不好解释,即便是自小的朋友,离别也只堪称愁,说恨就有些太严重了!

我以为是两人成长之后的志向和抱负有了分岐,两人的生话境遇有了大的差异,才会形成主观意识中的“恨”。

这种恨,未必有明确的指向,针对某事、某人,也可能只是对于时事的无奈,对于自身的无力的一种嗟叹!

楚,

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七雄之一。熊绎受封于周成王,立国于荆山一带,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周人称为荆蛮。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王城)。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战国末,屡败于秦,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现在泛指湖南湖北两地。

“楚云沧海思无穷”,这句诗似也不难解释,结合上句的“恨不同”,可以理解为这种离别后的愁绪,那变幻莫测的楚地天空,云海翻涌,就如同我的思念有增无减,激荡无穷!

到了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加入了对声音的描写“数家砧杵秋山下。”这种意象上的拓展在历代诗词中用法并不鲜见,如“更堪江上鼓鼙声”如“几处吹笳明月夜”。这种对声音上的描写,往往使得诗作的意境更深迥,空间层次更丰富!

单独地看这句诗并不矛盾,几家农妇手持砧棒在秋日山下的小溪旁洗衣,间或闲谈嬉笑!这该和现今一些山村生活高度吻合。多美、多亲切的画面啊!

要知道,古时家中是没有自来水的,也没有化学肥皂,洗衣粉,洗衣必大量用水,傍溪而做就是当时的一种常态。当时也没洗衣机,甩干是不可能的,衣服脱水的方法无非就是用手来绞,或其他的土办法。楚地风云变幻,多偏潮濡,衣服洗后的干燥就会很成问题!

可我们的大诗人却偏偏安排这些人在寒雨中捶衣浣裳,“一郡荆榛寒雨中”,与生活中的常识相左,这是否是诗人只为了增加思绪中的意象的深度,而随意填加的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吴是个象棋迷。刚到单位上班时,很想同领导套套近乎,借机显摆一下自己的实力。听说单位“一把手”郑局长有事没事也喜欢...
    微尘叙事阅读 313评论 0 0
  • 李白话比特 李白话日常比特币大家最近讨论的比较多,不过很多刚加入研习社的朋友进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到底什么是比特币?...
    苦逼猿猴阅读 486评论 0 2
  • 「众」每个人都是存在于社会之中,跻身于人群之中,有人的地方,就不能独我,自顾自暇,自然惬意,身边人善意,不与之计较...
    HGmonster阅读 849评论 0 2
  • 并联是做一件事有多重意义,即通过对一件事情输入多个维度的思考,输出更高效的结果,串联是把一件一件的事情有序地、清楚...
    MelissaGuo421阅读 30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