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微雨,春风料峭。
对于江南细雨与读书品茗,北方长大的我一向毫无抵抗力。这样二合一的场域,于我无疑是最幸福的时光。
如果遇到蒙蒙细雨天气,你会选择回屋避雨,还是撑伞走一走?我觉得能在雨中悠然漫步的人更幸福一点儿,因为有着与自然共情的张力与心力。
3月13日恰好又是阴雨天气,玉兰花正值盛放期,申城处处有着它们在枝头如鹤轻舞的娇俏、美丽身影。
午后两点,将雨未雨,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上开杨浦分校,听杨敏教授品读北宋大诗人苏轼的一首名作---《临江仙》。茶艺师同学赵圣霞点燃一支熏香,香气袅袅,又泡老春白茶,不时地给大家续茶。我们捏着小茶杯,一边品香茶,一边听杨老师娓娓道来。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作于1091年春天,苏轼担任杭州知府期间,为好友钱勰(字穆父)送行。上片写久别重逢,下片写月夜送别,既有依依惜别之情,又充满对生命的旷达、期许与深沉。特别是最后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千年之后读来,依然动人心弦。
那时的苏轼几经宦海沉浮,人生颠沛流离,以“行人”为意象,既然人生如旅,你我皆过客,又何须执着?
苏轼的作品之中,有许多名句为后世人们所热爱,座右铭一般的存在,譬如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杨老师讲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逆旅”和“行人”,比喻人生的艰难和人的处境,抒发了一种对人生无常与流动性的深刻感悟。与哲学上的存在主义颇为相似。
“人生就像一场不断变化的旅程,最终都会走向终点。而我们作为行人,在旅途中不仅要应对一路上的风风雨雨,还有对死亡这一终极命运保持清醒的认知。”
杨老师建议大家读一读“存在主义”,谈到几位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海德格尔、加缪、尼采等,“海德格尔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存在是‘向死而生’,生命注定是有限的。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能够让人更加重视自己的存在。”
“加缪的主要观点是:人在荒谬的世界里,仍然可以通过行动、选择和创造意义来赋予生活价值。”
“尼采的主要观点是:个体通过创造自己的价值观、超越传统道德的束缚来实现自我超越。”……
不知道杨老师到底读过多少书籍,我常为她的学识渊博而折服。她最近新写两本书,正在编辑之中。
我知道杨老师很爱苏轼,世人谁不爱这个大才子、美食家、生活家呢?但杨老师能把苏轼的每一首诗词都解读出意想不到的高度,并传递、鼓舞着学生们前行,学生们也将如蒲公英的种子轻舞,洒向人间都是殷殷深情。
课上,杨老师的几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她说,“理解一个人,要善于共情。”“人要照顾好自己,再与人为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并无几人真正在乎你。看淡人生风云,平淡如水,气节如竹。”
“人是需要信仰的,信佛、信道、信天主……都行,如果你只信自己,那就信一句‘与人为善’,让自己愉快,对别人也好点。”“读书使人暂离世俗,对人性和人生看破、洞穿。”“世界时刻在变,超然物外来看,万般皆好。就如苏轼笔下的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花好月圆也好,花谢月缺也好,青春也好,白发生也好……”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和许多人一样,一度以为只是一句夸赞“杭州如美女”的美妙诗句。不料今天听到更开阔的解读,原来它还有此样深刻的含义和人生哲思。
我对文字较为敏感。大家诵读时,读到第一句,“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我忽然泪目,哽咽着读不下去。眼前浮现出好友海荣,从广州来上海看望我,送行时眼中泪光隐隐。
我俩大约1995年相识,彼时是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功课之余她写着武侠小说,我写着散文小诗。我们从河南农村走出,又同样奔波于千里之外,她在广州做美妆安家落户,我在上海做物流扎根耕耘。
一别经年, “天涯踏尽红尘”,那些艰辛求生的异乡经历,遭受的白眼冷遇,拼尽的心力热情,到如今的相对从容,但已人至中年的相貌巨变,不尽相同又何其相似。
听名师讲课,是一种心灵的释解与震颤。杨敏教授的课堂上,我的心灵是跳跃的,脑袋是空灵的,总能浮想联翩。
快节奏的俗世之中,琐事缠身,只有如此安静读书、品茗的环境里,心灵才能稍做疏解、自洽,回首往事历历, “轻舟已过万重山”,仿佛加持一层滤镜,一切都变得“可堪追忆”起来。
我觉得常读书的人,是高敏感、高共情之人,也是幸福之人。他们或许有时看起来笨拙,却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在书里看过古今中外、熙熙攘攘的俗世众生相,更能随缘、随喜。
赵圣霞说她在崇明岛有一个茶社,缺一些书香,有机会想请杨老师和我去坐坐。杨老师微笑应允,我也欣然期待了。
杨老师身上有一种光,让人不自觉地总想靠近她,感受她的温暖。又如一座灯塔,照亮学生们的人生方向。我在她的课堂上受益良多,感慨良多,也想做一个有光的人,通过文字来温暖我的读者,给靠近的人一些儿温暖。
开年第一课,多应景呀,“依然一笑作春温”,正堪比拟此时的课堂,师生们浅笑盈盈,涌动着早春的温润。
过一个年,感觉恍如隔世。我先生的手炸伤,做几次大手术,住院一月有余刚出院。我不断奔波,身体微恙,经过治疗渐有好转。
人需要轻盈、诗意的另一面,来调配厚重、繁琐的生活。而浅淡心、诗书茶,正是轻盈、诗意的最佳拍档。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间从来不言不语,悄悄诉说着似水年华。
人生聚散有时,由缘,我们虽不是纳兰性德,多年之后回忆今辰的读书时光,却也会感叹“当时只道是寻常”吗?那一句感叹里,多的不是“谁念西风独自凉”,而是欢喜过往、微笑随风了。
一念即开,万境均好。
晚上回到家,在笔记本上默写一遍《临江仙·送钱穆父》,更觉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精妙绝伦,动一字则不能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以诗文传世、纵横千年绝非虚名。
听到窗外传来“滴滴答答”的落雨声,清脆空灵。看一眼天气预报,发现这两天都是小雨,且都是白昼阴天、傍晚开始落雨、翌日黎明时分雨停,不禁莞尔,真是善解人意的雨呢!
想起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7年去成都,也是早春,也是这样的夜晚,走在杜甫雕塑的街头,细雨飘飘扬扬,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与大诗人擦肩而过,有着同样的春夜感受。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读书就是这样有趣,在不经意间就和生活场景产生了对应与共鸣。
若是白天落雨,我闲来无事,常要撑伞走一走的。这样的雨夜,听着窗外雨滴的声响,闭目想着白日看到的玉兰花、读到的诗句、品到的香茗……心中感恩种种,不觉松然入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