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之前,我对《芳华》仅有的一点了解就是——催人泪下。对此我算不上十分好奇,但也要承认,我想知道流泪是出于什么情绪。虐心?感动?怀恋?还是其他什么。我自认为是个泪点比较低的人,此番也做好了眼睛肿的准备才走进电影院,但事实上我并没有流多少眼泪。所以电影结束之后,我便一直想,那些泪是因何而流。
虽然时代不同,但那芬芳的年华我们也经历过。我看《匆匆那年》,看《最好的我们》,包括今天这样一部《芳华》的时候都在想,无论怎样的时代、环境,年少时每个人的心绪都有些相似吧。可能正因为如此,因为人们从那些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因为人们有深深的代入感,故而能感同身受,所以会爱上这部电影,因此而流泪。也许想到这些的我,已没有必要再去追问“那些眼泪因何而流”,每个人看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都不一样,流泪的原因亦不相同。
对于结局,我不想单纯地说它是喜是悲,若要我去总结,大概应该叫做“成长”吧。少年们终会在时间中变了模样,甚至以一种猝不及防、他们自己也没有设想过的方式,其中有甘甜,也有阵痛,可无论怎样那都是时光馈赠的礼物。我庆幸于电影结尾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一种平淡的真实,不为噱头而制造感伤,亦不为迎合而追求圆满,无论对片中人还是观影人,这都是最好的安排。
剧情说多了怕会剧透,只想说说整个过程中,我唯一一次流泪。就是重伤员对何小萍说话的时候,那声音虚弱而清晰,没有遗憾和恐惧,坦然坚定地让人心疼。我含着眼泪静静地听着,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感觉自己就置身于那样一个残酷而绚烂的时代之中。直到小战士对何小萍说“你一定很漂亮吧”,我的眼泪一下子滚落。我想我终究是想替何小萍打抱不平的,以至于看到有人对她抱以善意之后,仿佛一下子卸下了什么,心中生出无限感慨来。那些看见她病中样子的人们,除了唏嘘,可曾想过她因何而病?“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这句话值得体味和铭记,小小的善和甚至不经意间的恶,对接收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至于刘峰,我以世俗的眼光看,当然觉得他本该有更好的人生,但这所谓的“更好”,怎样是尽头呢?它又是不是当事人心中想要的更好呢?我想对于这样一个活雷锋,“世俗”本就是一种不理解,他追求的好大概不是我们想要他成为的或者给予他的好,就如影片最后那般,于他而言也许最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好。再关于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陈灿等,多年以后,他们还会重新审视那段年少时光和那时的故事吗?他们遗憾吗?后悔吗?眷恋吗?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他们又会怎样呢?还有隔着遥远时空目睹那一切的我们,又做何感想呢?
也许看完电影之后,我也会像萧穗子一样,在某个时刻想要轻轻诉说自己的年少时光。那会是一个不一样的时代,但隔着时光,我们也许会有相似的心绪和行动吧。我们也曾有一群伙伴,有懵懂的喜欢,有未及送出的情书,会不经意地伤害了别人的善意,会经历各奔东西,会面对重逢时的物是人非,会失落彷徨,也会在某一个时刻释然……总之,芬芳的年少时期,是会有很多可能性的时期,它璀璨绚丽,稍纵即逝却又永远被珍藏在某个角落。《芳华》便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这些,是剧中人的,也是我们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