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香元元
梁漱溟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放眼望去,家里满是狼藉,多少会心烦意乱。反之,如果处处干净整洁,自然会心生愉悦。古人讲:“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我们在整理自己物品的同时也在清理内心的冗杂。
断舍离的原则是选择和我们当下相称的物品。 这些物品对自己来说是需要的, 合适的和舒服的。把不属于这类的物品卖掉,送掉或者扔掉。
断舍离的步骤和方法
1. 建立物尽其用的价值观
有很多人有一种价值观,那就是扔东西是浪费的、是可耻的。但是这些朋友们没有考虑过,有些东西放在家里根本就用不到,不能发挥物品的作用,不能做到物尽其用,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物品的不尊重。如果把这些物品送给别人,给物品以新的生命就能更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
2. 从“舍”着手
具体操作起来,先从“舍”着手。可以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物品开始,冰箱里、橱柜里过了期的食品,抽屉里不用的电池和杂物。活着就是不断的选择,断舍离就是锻炼一个人的选择力。
接着我们可以从那些总放在衣柜里和储存角落里,永远不穿也不用的物品开始练习断舍离。这些被我们忽视的物品不但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就连自身的价值都被否定了。作为持有人的我们留着这些衣物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着。我们应该明白,物品只有处在它应有的位置被需要和使用才能产生它的价值。从容易下手的地方开始练习断舍离,我们逐渐会使生活空间变得空旷,进而发现情绪也变得舒畅,慢慢地好像更能静下心来聆听自己。
不用的物品放在家里无形中会造成潜意识的堵塞。每拿走一件,潜意识的堵塞物也被清理了。最初这个舍的阶段,是用完全不同的标准去审视自己的物品。要反复地和”说不准什么时候会用到“的想法做斗争,在不断地实操中实施断舍离。到中间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想法会是”把这个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吧“。在这样反复实践中,家里和身边只会留下适量的物品,到了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的阶段。
3. 和无谓的社交断舍离
对于朋友的取舍也是一样,选择那些你觉得舒服的,能滋养你生命的朋友。断舍离那些不想来往、给你带来负能量的人。
随着社群软件的普及与发达,人们之间的社交似乎更加便利和广泛,但更多的交往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肤浅的客套而已,除了消耗时间并没有太多的益处。
达特茅斯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马扎德(Mahzad Hojjat)博士表示,“如果一段友情,你已经开始感到片面,也许都是你在付出,或对方根本疏于联系,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其实已没有必要维持,问问自己,你真的需要这些朋友吗?”
当你觉得一段友谊不值得时,不要因为你终止了这段关系而感到内疚。如果已经为这段关心尽力了,但真的感觉“三观不合”,相处或交往中感到不舒服,也没有从这段友情中学到什么,就确实该放下,避免在这样的关系上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适当、适时地对自己的朋友做筛选、避免不必要的社交也是我们断舍离很重要的一步。
岁月变迁,我们都在成长,人生阶段的期许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我们也在不断地选择中留下为数不多的能陪我们走到最后的朋友。 对于那些曾经陪伴过我们的人和物,我们要心怀感恩,感谢他们陪伴我们在人生中走了一程。对于那些留下来的人和物,我们要用心珍惜,不负当下。
4. 审视自己的购物习惯
在入的方面,我们要审视自己的购物习惯,购物的时候要严格甄选,反复思量,做到功能性和美观性都兼顾,而且物尽其用、确保能把它的功效用完直到最后。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
《95后年轻人群消费趋势洞察2020》报告显示“边舍得花钱,边计算省钱”的复杂矛盾行为逐渐成为95后的主流消费趋势。 他们经常处在各种“被种草”和“买买买”的冲动消费中,虽然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计划如何更省钱上,可是仍然发现自己的收入入不敷出,日子过得很拮据。
看到网上有个女孩每天取快递到‘手软’,屋子里面塞得满满当当。她收拾屋子的时候,发现自己有很多没拆封的化妆品,甚至有一些都忘记了是什么时间买的。后来通过分析账单才发现,这样的消费习惯非常不理性,不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来她参加了”不买年“的挑战。有网友分享了关于“不买年”中的购买原则:是否特别喜欢,是否一定要买,是否适合自己,思考使用率和刚需性。很多人通过正确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律。这个原则就是断舍离中入的原则。
5. 聚焦在一个点
不要认为一定要有很多时间才可以做断舍离这个工作。其实恰恰相反,断舍离的原则是在一段腾出来的时间,可以收拾完指定的场所。 具体实操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某一时间段聚焦在一个场所去进行断舍离。场所可大可小,可以是一间屋子也可以是一个抽屉。比如花半小时收拾一下冰箱。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找到收拾的突破口。即使收拾了别人看不到,但是能让自己心情更舒畅,让自己的生活环境更清爽。
写在最后
从改变我们的价值观着眼,明白东西要物尽其用,不必一味占有,从“拥有”这个概念解放出来,感受一切物品都是我们向地球借来的,感恩与物品难得的短暂相遇。当与物品的缘分尽了,就潇洒放手。不仅是物品,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
不论物品是否多贵、多稀有,判断的精标准是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通过反复与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告别,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自我,整顿居住环境的气场。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都恢复清爽,我们也完成一次“场的净化”。 这不单单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而是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让生命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