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从来没有对峙“三年”,我们误会这段历史太久了

秦赵大决战8:“三年论”的误会

之前系列文章,我们基本介绍了长平之战的全过程,现在开始分析长平之战的胜败原因。显然,赵国临阵换将、赵括取代廉颇是这一战的关键转折点,那么赵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喋血长平

在所有解释中,“崩盘论”大概是最典型也是最有欺骗性的。

“崩盘论”的实质是认为赵国的综合国力比不上秦国,廉颇的持久防御方针若是再持续下去将拖垮赵国的国力和经济,让赵国先行崩溃,不战自败。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常识,从而对“崩盘论”深信不疑,自觉“真理”在手,所以认定赵括换掉廉颇是必然之举,也是赵国的必由之路。

“崩盘论”具体可以包括“国力论”、“粮食论”、“粮道论”等观点,但它们的前提都是“三年论”,即秦赵两国已经在长平对峙了三年时间,而且是45万赵军对50万+秦军的三年对峙,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补给,对国力当然是重大消耗,即使是当世最强的秦赵两国也注定不能永远耗下去。

但是,不知道是否有人怀疑过,所谓的“三年论”是历史事实和真相么?前262年-前260年的长平战场上,真的有共百万大军相互对峙长达三年时间?

如果您有这个怀疑意识并愿意稍微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三年论”恐怕不是那么“理直气壮”。

▲前261年战国大势图

事实上,“三年论”一直都是历史记载所衍生的“误会”,真正的长平之战其实只有“半年”(即前260年4月-9月),但后人常常误以为从前262年上党降赵起,双方就开战并对峙了,所以才有“三年”之说。

解释这个“误会”可能有些复杂,但却又是解读乃至评价长平之战所有问题(包括对于赵括的盖棺定论)的基础,因此必须予以厘清。

我们先看《史记》是怎么记载的。

《秦本纪》中: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是指前260年,但是“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这个事确定是发生在前262年,这里并非司马迁犯了错误、把前262年的历史“错乱”到了前260年,而是出于同一历史事件专门叙述的需要,相当于解释前260年“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这一秦赵开战的前因,即长平之战是因为两年前的“上党降赵”而造成的,这是司马迁的本意。

但是,注意了,让司马迁没有想到、后世也无意中误会的是,“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这个事情明明发生在前260年,但后世就是理解成发生在前262年,即后世认定“上党降赵”后秦国立即出兵报复进攻赵国,从而盲目误会长平之战于前262年就开始了。

实际上,秦国并没有立刻出兵,从“上党降赵”到“秦因攻赵”即王龁主力出兵(我们能确定是前260 年4月),中间至少隔着前261年即至少一整年以上的时间。

所以,这个“误会”造成的原因是司马迁把原本两年的事情放在了同一年,关键是“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的时间归属,它是属于前260年而绝非前262年。

但客观说,这个“误会”也非后人读书不仔细,而是的确容易出现的误解,属于司马迁无意中挖了坑,后人却都跳了进去。

▲长平之战

但让人“目瞪狗呆”的是,可能造成后世“误会”的情况,居然在《赵世家》上也发生了。

【四年,王梦衣偏裻之衣,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见金玉之积如山。……赵遂发兵取上党。

廉颇将军军长平。

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

猛一看,这是发生在赵孝成王四年即前262年的故事,省略号中是赵国决策是否接收上党的过程,最终决定是“遂发兵取上党”。

叙述到这里还没有丝毫争议,但是接着问题就来了,下面的“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都知道,这肯定是发生在前260年的事,那么《赵世家》这里怎么会把它放在“四年”前262年叙述呢?

因此,历史上早就有人发出疑问,疑问无非两种,一是“七月”是不是“七年”的书写谬误,因为接下来就是“八年”,但是显然,赵孝成王“七年”是前259年,跟廉颇撤换、长平之战的前260年时间不符合。

所以,另一种疑问可能性就是最大的,那就是清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廉颇将军军长平”此句之上应有“六年”二字!

我们来看看以下两句话的区别:

“四年,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

“四年,赵遂发兵取上党。六年,廉颇将军军长平。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

仅仅因“两年”这两个字的缺失,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前一句,后人多数理解成前262年赵国接收上党的同时,廉颇就率军进驻上党。从而很容易误会出“三年论”。

后一句,则很明显,接收上党是前262年的事,廉颇进军上党则是前260年的事,他被免职也是在前260年的七月。

这两种可能性理解,明显后一种才是历史事实,相信这也应是司马迁的本意,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这么凑巧,“六年”这两个字,在《史记》版本传播的过程中偏偏缺失了,从而给后世“误会”“三年论”来了一次“神助攻”。

▲长平古战场

“三年论”另一个主要支撑依据,也是战国史研究专家杨宽先生极力主张的,出自《吕氏春秋•应言篇》中的一句话,“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认为是经过三年时间才最终决战。

但来看看全文:

【《应言篇》曰:“秦王立帝,宜阳令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谓王曰:“以河内孰与梁重?”王曰:“梁重。”又曰:“梁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魏敬曰:“河内,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秦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辍行。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匮)。当此时也,两周全,其北存。魏举陶削卫,地方六百,有之势是,而入大蚤,奚待于魏敬之说也?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入与不入之时,不可不熟论也。”】

说的是一个叫魏敬的人劝魏王不要前往秦国,谨防被秦王囚禁。然后《吕氏春秋》的作者分析认为,秦国当时有劣势,魏国有优势,魏王就算要去也不该这么早去。

那么“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匮)”的“三年”到底是指长平之战的三年(即前260-前260年)还是指接下来邯郸之战的三年呢(即前259-前257年)?

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吕氏春秋》此处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应该是: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取得了大胜,但是在之后的三年邯郸之战中打败了,所以才“士民倦,粮食(匮)”。

这里有两个证据,一是“魏举陶削卫”,陶即穰侯在世前的封地陶邑,魏国能够拿下陶邑,从时间上来说只能是在邯郸之战秦国战败以后,魏国趁火打劫。

第二,长平之战后秦国并没有出现“士民倦”尤其“粮食(匮)”的现象,因为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立刻分兵三路进攻赵国,即《秦本纪》所载的“四十八年十月,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

其中“四十八年十月”猛一看和前四十七年九月差了一年多,然而秦国是以“十月”为岁首,所以这个“四十八年十月”其实是指前260年农历10月,距离长平之战大决战的结束时间即前260年农历九月,只有一个月的差距!

换言之,长平之战后秦国根本没有休整多久就进攻赵国,若是秦军全军疲劳、缺乏粮食,根本不可能出兵。实际上,在长平决战的最后阶段,秦军是全军围困,以逸待劳,已经获得了休整,而且秦军刚刚才把赵军大粮山的粮草抢为己有,它根本不可能缺粮食。

所以《吕氏春秋》“三年然后决”的实际意思只能是秦国在之后三年邯郸之战中遭受了重大失败,这才“士民倦,粮食(匮)”,也和《吕氏春秋》上下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符合。

只是,“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误解,再加上《史记》所造成的“误会”,让后人在“误会”的路上越走越远,从没有丝毫怀疑过,自然也极难醒悟!

▲长平之战

所以,“三年论”一开始就是历史“误会”,从来不是历史真相。长平之战也从来没有打三年,秦赵两军更没有大规模对峙三年!

其实,“三年论”、“崩溃论”站不住脚还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理由,但就是没人想到并指出过:当世还有“战国五雄”,如果真有百万大军三年对峙把秦赵两国拖入事实上几乎崩溃的危险局面,那其它五国肯定会趁火打劫,由此反推,秦赵两国哪怕是出于对其他国家的防备,也断然不会愚蠢到“两败俱伤”,让其它五国渔翁得利。这是用屁股都能想到的道理。

如果“三年论”根本就是“误会”出来的,压根不存在,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什么“崩溃论”、“国力论”、“粮食论”、“粮道论”,这一切通通都站不住脚,这些都是后人臆想出来的,是故作深刻或者说故作高明,还自以为常识和真理。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历史的真相是:前262年赵国强硬接收上党,秦国暂时认怂,默认了这一事实,但秦国也下定了同赵国彻底决战的战略决心,所以花了将近两年时间全方位准备,并于前260年4月才全面开战。

在此之前,赵国上党地区与秦国河东、河内边界,肯定也有军队相互对峙,但都是当地的正常驻军,绝非大规模军队的对峙。

前260年4月,王龁率领秦军主力进攻上党,廉颇率领赵军主力进驻长平并迎战秦军,这才是长平之战的真正起点。

这一点其实《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明确记载的,比如前文说的“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廉颇将军军长平。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

《白起列传》更明确:“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从上党民走赵也可看出一个简单不过的事实,之前两年中上党并没有发生大战,否则老百姓不会等到现在才跑,这也是否决“三年论”的一个强有力证据。

《资治通鉴》内容基本同《白起列传》相同,它们更明确了一个事实:廉颇成为赵军主将,是前260年4月的事,他是因为这次开战而被任命的,此时距离他被撤换,其实仅仅只有三个月的时间!

如果说战争才打三个月,赵国就会缺粮或者说国家都撑不住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什么“三年论”、“国力论”、“崩盘论”、“粮食论”、“粮道论”通通不是赵国撤换廉颇的理由,起码在前260年7月,事情还远远没有严重到这种阶段。

以此来为“赵括代替廉颇”做辩论,认为赵国是没有办法了,不得不如此,其实都是基于“三年论”的“误会”衍生出来的,基本都可以归于“臆想”之列。

▲大粮山

这里也反驳一下“粮食论”。认为赵国已经缺粮的史料其实只有实质相同的一条,即向齐国借粮,出自《史记•田世家》:

【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卻,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於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卻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卻彊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遂围邯郸。】

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这个“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应该是发生在长平之战期间。如果按照“三年论”来理解,那赵国肯定是缺粮了,所以才要借粮,这也是赵国“缺粮论”甚嚣尘上的一个原因。

但是,如果历史真相是开战才三个月至半年,赵国怎么会就缺粮了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赵国缺粮是发生在赵军被秦军全面包围之后,尤其是大粮山的粮草落到了秦军手里。

我们可以想到的是,既然赵国决定换上赵括并出击决战,肯定会加派军队和粮草,让赵括带到前线。因此,赵括带走的已经是赵国几乎最后的粮草了,但没想到,因为他的猪头之举,这些粮草都失陷了。

之后,赵国为了救援赵括大军,自然要再行筹集粮草,因此才向齐国借粮。这也是《资治通鉴》记载这个事情的“微妙”所在:

【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看看,司马光把这个事安排在了赵括大军被包围和被歼灭之间,正是要说明赵国先前不缺粮,之所以缺,纯属因为先前的充足粮草都被赵括给“浪”没了,这是赵括身上一个极难被发现的“贡献”!

所以这条史料压根不能支持赵国的“缺粮论”,恰恰证明先前的“不缺粮论”。

以上。因为“三年论”影响巨大,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一提起长平之战,大家都第一反应打了三年,赵国扛不住了,必须换掉廉颇了,等等。可惜,历史真相根本就不是这样,这都是历史“误会”下衍生的人云亦云。

而我们要正确评价长平之战的得失成败,必须要先把这个“三年论”给推翻和剔除出去,否则无法讨论。

最后也郑重拜托,以后讨论长平之战尤其是想给赵括洗白,别再提“三年论”、“崩溃论”这些看似有理的观点了。它们其实都是无的放矢而已。

(备注: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杨宽先生和张景贤先生有过争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全文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22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5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72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8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9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8评论 3 40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73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2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5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60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02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1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3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7评论 2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