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孩子们感谢印刷机吧,因为是它创造了我们的童年!

孩子们感谢印刷机吧,因为是它创造了我们的童年!

孩子们能欢度“六一”,其实最该感谢的是“印刷机”


儿童节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当孩子们开心得拆着礼物,

或在游乐园尽情撒欢儿的时候,他们可能不会想到,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印刷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才能实现。

那为什么说:“印刷机”的出现塑造了“童年”这个概念呢?

要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得先来看看100多年前当时司空见惯,并且直到现在还未被完全杜绝的“童工现象”。

【童工现象】

首先,你认为什么才算“童工”?

我小时候,暑假期间会给叔叔的小卖部零时顶班,这算“童工”吗?

我儿子(8岁)偶尔会给邻居拿快递,邻居会给他几块钱,这又算“童工”吗?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未满16周岁的儿童或少年工人。

法律严禁使用童工,某些特殊行业需要录用未满16周岁的少年工人时,

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在工作时间、禁止从事有害健康工作等方面给予特殊保护。”

现在大多数国家都有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童工”。

不过100多年前的美国的孩子们可没有现在的孩子这么幸福。

那时并没有“童年”这个概念,

孩子们在很多成年人眼中只不过“赚钱的工具”

如果不去工作,那就成为了家庭的累赘和负担。

根据1900年的美国的人口普查结果,

全美国15岁以下的儿童,有六分之一是童工,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

这些“童工”孩子每天都要工作超过10个小时

不但工资比成年人少很多,工作环境也很恶劣。

很难想象他(她)们能获得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健康成长要素,一不小心还有“伤残”的危险。

美国童工

直到今天,在许多欠发达国家,比如印度“童工”现象依然严重。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

印度有大约2800多万14岁以下的儿童因为各种原因,

被迫成为“童工”,虽然印度也有相关法律禁止使用“童工”,

但依然有许多地方没有执行,政府监管和家庭意识都有欠缺,

造成了“童工”在印度“屡禁不止”。

印度童工


那么,难道当年的美国和现在的印度,

不知道“童工”问题对孩子们的影响吗?

难道都是因为是资本家心黑想要赚取暴利吗?

还是雇佣者的人性的缺失造成的?

我想这些可能都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本质的原因,一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深层原因】

任何问题背后的原因都不能孤立得看,

要把“它们”放在当时当下的历史环境中去。

首先,100多年前工业化的迅速推进,

使得美国出现了大量劳动力缺口

当成年人不够用的时候,孩子相比老年人,成为更“合适”的选择。

其次,孩子们的用工成本比成年人低很多。

一个孩子的工资也许只有成年人的一半不到,甚至更少;

但能够完成的工作量却相差不多。

从事着危险工作的孩子们


【如何破解】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其实破解之法也“呼之欲出”了,

那就是让社会发展到了具备解决“童工”问题的程度。

1.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开始转移,工厂自然不需要这么多人了。

2.工资不断提高,孩子们就不用做“童工”来补贴家用了。

3.操作机器和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后,那就只能让更具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成年人来操作啦。

做到以上几点,美国的“童工”问题自然就逐步解决了。

而印度一些国家的“童工”问题之所以依然存在,

症结也就在于当地社会的发展还没有具备解决“童工”问题的基础。

【“印刷机”创造“童年”】

老式印刷机


这一洞见,是由美国作家波兹曼在他的著作—《童年的消逝》里提出的,

他运用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

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

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

在传统社会,孩子和成人的区别不像现在这么明显,

那个时候,只要你会说话,能交流,大多数事情都能弄明白,

孩子和大人最大的差距也就是体力和阅历上了。

孩子与成人交流


但是印刷机出现之后,文化的传递就主要靠文字了。

而熟练使用文字,那是需要漫长的学习和训练的。

你才能熟练用文字表达。

一个孩子连“说明书”都看不懂,那怎么来操作呢?

相关的培训成本和损失会更高,这肯定是“资本家”们不愿意看到的。

孩子无法熟练使用文字


而且如果孩子不从小学习文化,会影响他成年之后的能力和竞争力。

所以说“印刷机”这个传播媒介的产生,才塑造了“童年”这个概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