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o
欢迎来到一百挑战
让我们用学习寻得幸福
现在到了关系的第二周,这周的主题是“关系,就是一切”。咋一听,感觉怎么可能嘛!关系,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的确,关系不一定给到你权力,也不一定给到你财富。
那么老师为啥说:关系,就是一切呢?
这里面的“一切”,主要是指:你。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是赤裸裸的来,将来也是赤裸裸的去。那么抛开那些“身外物”,你自己本身不就是“一切”吗?
我的理解不一定准确,不过,按照课程的总主题:让你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那么是不是有几分接近呢?其实课程的总主题,说的也是:你,就是一切。
这也是这周学习心得不同之处,不是说关系的力量有多大,而是想让你从关系中重新理解自己,理解你的行为,以及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围绕还是你我个人,再次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以及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看不懂自己的感觉?同时,也帮助他人发现自己。
这周内容,“概念”有一个。那就是“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单单看着一句话,就可以对主题进行解释:在关系中,你像镜子一般,让我看到我的存在,当我看到自己的存在,不就一切了吗?
当然,这只是个简单理解,当你学这个概念后,会更深刻的。
老师在课程中提到一类人,她们有一种心理需求,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她们的一举一动。对于成年人来说,好像不太合理,为啥会有这样的需求,但如果是婴儿,那就不同了。对于婴儿来说妈妈就是全世界,当妈妈关注婴儿时,婴儿就感受到妈妈的爱。因此对于婴儿,希望被看见是很正常的需求。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在特定的时候也有这样的需求,当被看到之后,她们就好像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之前说到权威时,也用过镜子类比,当权威这面镜子照到我们是“好的”,那么我们看到自己也是好的,而当权威找到我们是“不好”,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不好的。
这里的镜子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睛中,甚至可以看到我的镜像;
第二层: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的反应,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子一般,照出了我的存在。
反之,当你这个镜子没有时,我们就看不到自己什么样子。从哲学上的角度来说,没有“你”的镜子存在,也就没有“我”。
这里的“你”,哲学上是指上帝,而在课程里主要是指你我个人。
那么“你”这个镜子可以照到什么呢?
第一,感觉
我们的感觉,如果没有被看见,那么当自己表达出来的时候,也不知道这是啥感觉。比如,课程说到有位来访者,和同事相处久了,关系就会不好,后来到老师那里咨询,发现原来是她的愤怒,但她却不自知。人会愤怒是很正常的,可是她生活在一个不可以愤怒的家庭,也就压抑了自己愤怒,所以后来的交流上,自己愤怒了,而不自知。
如果说愤怒这个例子表达不清晰,最近我发现“一见钟情”这个感觉,如果你之前没有体验过,没有在“你”这面镜子照见过,那么就算你“一见钟情”了,而你也不知道自己产生了“一见钟情”这种感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感觉,都得有赖于另外一个人看见。如果这种感觉,最初被看见了,就会内化,内化为一个镜子,可以让我们观察的到自己的体验,也看懂别人的体验。
第二,行为
极端点的例子,老师说,连环杀手,都是希望被人看见自己这些行为的,如果自己行案了,隔天没有新闻报导,还会特意匿名发信息给警察,或者下次作案时,留下点痕迹线索。
这就是“恨”这种行为,希望被看见;
那么“爱”的行为,也有:
比如, 有的新闻报道:大致是一位老头要去世了,临死前,他把自己曾经出轨的事情告诉老伴,希望老伴能谅解。
这就是“爱”希望被看见。
老师说,希望被看见是我们人类的基本需求。
这就引出了,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意思是,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要放到一个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
比如前面说到例子,不可以单从个人的角度去看,而要从关系的角度去理解。
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比如, 17世纪,犹太人斯宾诺莎常独自关在一个废弃的炉子里思考问题,他终其一生都没有与异性亲近。然而,他还是留下了《伦理学》这样的艰深晦涩的著作,让世人知道他在炉子里到底想了些什么。
文字,是很好记录方式。
说到这里,“你存在,所以我存在”这个概念,我猜你也懂得差不多了。那么接下来说说,我们可以怎么做?
第一,如果是父母,当好孩子的镜子,要“心中有孩子”。
老师的课程,是很好育儿经,因为老师讲到的,基本是孩子小时候对成年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那自然是很好的教育方式;而对于成大的孩子来说,何尝不是“解开”自己的机会呢!
回到第一点上,如果你是父母,那么你可以尽量积极回应孩子,和孩子互动,反映出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行为。
对于这一点,温尼科特提出“原始母爱关注”,是说在婴儿与母亲关系的特别发展阶段中,“足够好的妈妈(60分妈妈)”给婴儿充分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原始母爱关注,是让妈妈全神贯注,紧随着她的孩子的需要,要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样。因为这种全神贯注,是一种“病态”,所以是有时间的,是分娩前后的几个星期。
再简化一些行为,就是“及时回应”孩子。比如,在动物园,孩子说:“爸爸,你看老虎。”,这时爸爸就可以回应道:对,老虎。
我之前在学《心理学与生活》时,说到当父母积极及时回应孩子,孩子就会产生“安全性依恋”,心里的小房子就会建起来。
除了父母,可以当孩子的镜子;咨询师,也可以当来访者的镜子;老师,也可以当学生的镜子;甚至你我,都可以当朋友的镜子。
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让“你”被证明存在,是因为“我”存在。这就是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第二,全神贯注,感应就会发生。
老师说的这种感应,是心灵感应,也就是“心中有孩子”的表现。
不过,这里的重点不是育儿,而是关系。老师说,任何关系种,如果两个之间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这个说法,有点像我在看《爱的五种语言》里面其中一种爱的语言,那就是“精心的时刻”,这种语言的关键在于:注意力,就是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到对方身上。比如,两人坐在一起15min,就是两人四目相对,眼中只有对方。
最后的话
这篇文章为你解释了”关系,就是一切“,不知道现在理解了吗?
里面提到最重要的就是: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其实这段话,反过来用,也可以,那就是:我存在,所以你存在。
我们的行为感受,有没有被看见,我们控制不了,但我们看不看见别人的行为和感受,做不做对方的镜子,可是由我们决定,如果可以,那就好好做对方的镜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