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掩映的故土
吴绪久
桃花掩映的故土,是让人悦心的。那是春天送给故土最好的礼物。
多少年了,很想为故土写点象样的文字,可不知何故,那笔是提起又落下,落下又提起,然而,总也难以遂了心愿。有人说,你越是思念的东西越难以成文,越是执爱的东西越难以表达,可能有一定道理。刘不朽老师为我的新著《亲言且絮语》作序时特地用了这样的标题:“绪兮情系江河故土,久哉爱凝诗赋文章”,把我对故土的情说得那么率诚,那么中肯,越是让我对故土眷恋了。每次踏上故土,那思絮便翻飞起来,古人说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心情我不仅有过,而且还更盛的,真的像大姑娘似的有些怯涩;“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事我也亲身感受过,虽然我的故居早就被拆除了,但乡亲们还有不少是健在的,那份亲情是拆不掉的,那份乡愁依然是沉湎于心的。这些年,虽然没有好的文章表达,但我有两首小词自以为还是好的:
下面是一首《画堂春 踏青故乡》:
阳春正是踏青时
和风吹皱柳丝
故乡水色映心滋
花动如诗
两岸野藜初嫩
一川绒穗新姿
忽闻翠鸟鸣高枝
人醉情痴
另一首《画堂春 清明》这样吟道:
绿杨翠柳任春长
菜花满眼娇黄
一蓑烟雨醉心房
桃李新妆
郊外踏青读水
田头采荠听觞
故乡风物说衷肠
更看蜂忙
可以看得出,故乡在我心里,乡愁在我心里。
又是春天了,春天的阳光是和美的,春天的清风是和煦的。春天里,作为游子对故土的恋情是更浓郁的,品着那桃花,品着那菜花,听着那扁担曲,听着那楠管调,“何人不起故园情”,你不沉醉那是没有理由的,正是“多少乡愁烟雨中”。
其实,我的故土是非常有文化底蕴的。行走在故土上,每一脚踏的,一定会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史实。且不说“问安”吧,那是因为关羽这位忠义之士常常向甘、糜二位夫人请安问候一事而留名;就说我那生于斯,养于斯的凤台吧,我曾与宜昌当年博物馆的馆长,著名的考古专家高应勤先生在一起作过探讨,他也非常认同,说这个凤台就应是当年楚王祭祀的地方,楚人崇凤,不然,怎么会不明不白地冒出个“凤台”呢?后来在不远处发掘出来的楚城遗址就应该是最好的佐证了。这次,故土的春日里,父母官们推出了“走进芈月故里,回味大楚风情”的活动,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芈月出生在哪里?不排除,我的故土就应该是她曾生活过的地方。前些年,我曾到沮河的上游去作过一次采风,那儿有个南襄城,从现存的遗址看,极有可能是早年楚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地,是走下秭归大山,开疆拓土的根基。后来到了郢都,留下了纪南城。为什么叫纪南?我是作过大胆推测,纪南应该是继承南襄之南。而从南襄到纪南这绵绵的大片的肥沃之土地,“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一定是当年楚王养生养息之地,是其那辉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衍之地。这块就是我的故土!如若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那已发掘的楚城之址,还可以去看看那尚未发掘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遗址“青山古塚群”,据说那儿是楚庄王之陵寝;还可以去看看沮漳河岸那时不时冒出的断垣残墙,更可以去听听“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轻轻鸟鸣,你一定会相信,芈月,作为楚国贵族的女儿,这里一定飘弋着她娇秀的倩影,浸润着她肤肌的清新。在我的故土,楚文化的沉淀是太厚重了。
还是孩童的时候,我还曾亲身感受过故土那“鱼米之乡”的风情,捕鱼、捞虾、栽秧、割谷,让孩时的我们有了更多的乡野乐趣,也有了更多的舌尖美味。而就在这片故土上,还有一座“关庙山遗址”,前些年国家作了初步发掘。从出土的文物看,这是6000多年前,先人们在这儿生活的场景,削石、制陶、晒谷、舂米……虽然后来国家为了“不被破坏”而封存了这个遗址,但封存不了我心中的记忆,新石器时期这儿就是非常适于人类生存的宝地了,不然怎能遗留下这么多当年人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深深印痕?而且,我也在想,楚国之所以能得以迅速强大,与英明的楚王们选择这儿作为他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绝对分不开的,这儿是太富庶了!这儿是我们民族稻作文化的发祥地,是长江作为母亲河的见证,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它给了我这故土永恒的生机。楚国在这儿创造了奇迹,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中有“霸王之资”的泱泱大国,现今的人们也同样创造了历史,一举跻身“全国重点乡镇”的行列,成为湖北省“百镇乡村”示范镇。真乃“七彩问安,一抹丹阳”!
现在,我重新踏上了这片故土,这是桃花掩映的故土,我更感受到了那盎然的春意,那热烈的春情,那如画的春色。这是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烘焙出来的,这是勤劳的父老乡亲们用双手绘制出来的!踏上这片故土,也许你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那厚重的史诗,那煽情的故事,但我相信,你一定感受到了那浓郁的醉人的且又是清醇的芬芳!
“桃花掩映菜花黄,春色无边是故乡”。是啊,这个春天,我就沉醉在故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