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从《三体》中想到的。《死神永生》里的程心,被很多人厌恶指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研究光速飞船这一点上,她的选择掐死了人类最后的生存机会。
很多人的理由是:如果程心没有阻止维德,也许维德就能独立成功,从而研究出光速飞船,并发现尾迹效应。然后——满足于安乐的人类留在黑幕中继续生存,不满足于安乐的可以乘坐光速飞船离开太阳系。
然而,这种假设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因为程心阻止维德以后,人类灭绝的事实已经出现了,所以它证明了程心行为的错误。而维德所设想的计划没有得到施展,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所以这件事有着拯救人类的可能——其实,在不看最后结果的情况下,相比两种选择,我觉得并没有哪一种比另一种拯救人类的可能性更高一些。两者最后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实践了,然后被事实证明了其错误;而另一个没有被实践,因此人们永远无法知道其结果,因此可以随意用自己的想法来推测另一选择的结果。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假设维德最终的成功,然而其实同样也可以假设维德在造成一定损失后被阻止,导致光速计划搁浅,甚至还可以假设维德的行为导致了人类内部的战争,并最终导致了整个人类的提前毁灭。然而无论维德是对是错,程心的选择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她就有了被指责的理由。
然而写到这里我却想到了张小花在《史上第一混乱》里的一个情节:项羽在乌江自刎后因为一系列变故阴差阳错投胎转世后又回到了鸿门宴之前的时候,同时还恢复了上辈子的所有记忆。项羽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在已经预知了后面将要发生的一切的基础上绝不会再次失败,因此在鸿门宴上再次将刘邦放走,准备在正面战场上将刘邦击败。然而,在有了上辈子的经验的情况下,项羽还是一步步地被刘邦逼到了绝路,再次重现了垓下之围的情形。
我们在小说情节的假定上进行推测:在重生以后的项羽眼中,他一定是认为,导致他上一世失败的是因为他在某一次或某几次的抉择中选择有误。然而,就如同一个象棋新手怎么样也赢不了一个象棋大师一项,项羽或许会改变一种选择,对方也可以针对性的换一种应对方法。因此,他的哪个选择都改变不了最终的结果——问题也许本就没有出在选择上,而是出在他的自身。只要他没有改变自己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的性格,在面对刘邦手下张良、萧何、韩信这一个明星组合的时候,终究会失败。
放到《三体》中也是一样:明显发展光速技术才是积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人类却更偏向于自废武功的偏安之举,甚至于禁止研究光速技术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我逃不了也绝不许你逃”这种低劣的心理作祟,那么最终被灭绝本就不是什么太过奇怪的事情了,这决不能归咎于程心、维德的选择是否正确。一个崇拜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种族的存亡,更不应该寄希望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的努力。如果人类只能靠着程心、维德这少数人的清醒和努力才能拯救的话,那也就不具备拯救的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