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为何爱会伤人》
潜意识这个词,于我是高大上的存在,仿佛云端的一抹未知,飘渺得令人敬畏。但自从去年试图一点点靠近,忽然与它缩短了距离,揭开它的神秘莫测,落地后的真实伸手可触。再读《为何爱会伤人》,意识与潜意识游走其中的脉络,让我欣欣然去一探究竟。
故事1 最深度的迷恋
激情式的爱情无处不在,当迷恋一个人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时,迷恋者看到的,只是自己投射到爱人身上神化的幻象,并非被迷恋者本尊的真实存在。
这背后隐藏着迷恋者童年时爱的缺失。
当童年生活中那个重要的异性———异性父母或其他重要的异性抚养者,用不适的抚养方式严重阻碍了个体的心灵成长,我们就会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异性的模型。
长大后,我们会用这个理想模型去套用爱人的想象,幻化为对理想爱人的渴求。而我们心中这个理想的异性与现实的父母差异越大,这种迷恋也会越强烈。
然而,最深度的迷恋还有更深层的含意。
表面上,打动你的,是这个人符合了你心目中的理想异性形象。而真正令你陷入不可自拔的痴恋中的,还是这个爱人和你的现实异性父母相一致的地方。
前者,满足了意识层面的需求,后者,则牵动了潜意识深处的情感。
不管我们对现实父母如何不满如何失望,我们都曾对他们产生最强烈的爱。这种爱,藏于潜意识深处,杂糅着我们所有对爱的最初体验。
故事2 一见钟情的秘密
爱情中,人们都在追求来电的感觉。而那种一瞬间完成的爱情笃定,往往来自潜意识的指引。
因为,爱情是一次轮回,一次童年关系的轮回,或者重温童年的美好,或者修正童年的错误。
意识层面,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看到的是他的容貌、气质与神情,潜意识层面,我们“看到”的信息却更加丰富、更加关键,也更加重要。
即使这种信息无以言表,却完全契合着我们童年的心迹。
林黛玉进到贾府,贾宝玉说见过这个妹妹,其所说的“前世姻缘”,用心理学角度诠释,正所谓“前世”就是童年。
一见钟情,是绝对的诱惑,也许是致命的诱惑,因为这种感觉就是重复童年的渴望,再现童年的色调。
没有人能阻挡这种诱惑。
故事3 小说中的案例
这个故事发生在毕淑敏的小说《女心理师》中。说它是小说,现实中却有它的影子。
大芳和老松结婚多年,女儿在国外读书,老松前途无量。然而,奇特的事情发生了,大芳把一个又一个女子引回家,亲如姐妹。最后,这些姐妹都“背叛”了大芳,和老松发生了关系。
看上去,大芳完全是受害者,真相却是,这些情敌是大芳的潜意识故意制造的,她不过是在重复自己的童年。
她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妈妈是爸爸十个老婆中最受排挤的末位。她和妈妈受尽欺凌,妈妈临死前的遗言是:“你一定要做大……”
大芳将这句未完的遗言理解成“你一定要做大老婆”,其实源自她童年的憧憬与渴望。
她带女子回家,再去捉奸,令他们内疚,可以抢占道德制高点,做一个感觉上的大老婆。
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大芳童年的另一种感觉也被唤起,那就是对妈妈所有情敌的愤怒。然而,她现在做了“大老婆”,好像也成了妈妈的情敌。她把这些愤怒潮水般对准了自己,从而导致她每做一次“大老婆”就损害掉身体的一个器官,即使代价高昂,但她的潜意识却乐此不疲。
故事4 七年之痒的改造梦
爱情步入婚姻,常常在第七个年头陷入严重危机,人们把它称为“七年之痒”。
为什么是第七年?
我们至少有两次童年,一次是零到六岁,一次是爱情。爱情,是对再一次重复童年的憧憬。
第一次童年,是命运,我们没有选择权,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与亲人。
第二次童年,我们有了相当的选择权,我们选择恋人,我们选择婚姻,我们选择分手。
第一次童年,我们希望自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父母。但,这种改变愿望很少能实现。
第二次童年,再现第一次童年的美好与憧憬。于是,也有了改造恋人的渴望。童年越有问题,改造的欲望越强烈。
第一次童年,当我们“成熟”即人格定型时,是六岁。我们学会接受了事实,接受父母的样子。但改造梦想并未消失。
第二次童年,潜意识深处的渴望被唤醒———改造父母、纠正童年的错误。于是,我们试图改变最亲密的恋人。但到了第六年,我们再次发现,这个改造计划让人彻底失望,我们的意志再次被命运嘲弄。
于是,婚姻走到了悬崖边上,但双方在努力给对方也给自己一点机会。到了第七年,我们再也不愿忍受。很多婚姻就此解体。
故事5 为何身边好多讨厌的“衰人”
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有的人越讨厌某一类人,这类人越出现在他的周围,这也是潜意识在暗中搞怪。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自我体系。在这套体系中,我们认为某些品质是好的。也即“好我”,某些品质是坏的,也即“坏我”。
我们会执着于“好我”,并排斥“坏我”,不想让它表现在自己身上。
之所以坚持“好我”排斥“坏我”,源于恐惧的心理。其实,我们身上仍有对“坏我”的渴望,但我们不敢去发展这些品质。
意识上,我们认为自己秉持的体系特别好,必须坚持,但潜意识上,我们渴望自由和圆满,渴望能吸纳不一样的品质。
所以这就不难解释,我们的意识层面想远离排斥和自己不同的人,但潜意识却驱动着我们去接近与我们不同的人。
于是,身边不断地有讨厌的“衰人”出现,恰恰是自己潜意识的召唤,是我们更深层的需求,因为这种人会教会我们学习接纳更多的东西。
故事6 依赖者的恐惧:“独立”是坏的
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寻求建立关系,而第一个势必建立的亲密关系是亲子关系。我们也在最初与父母的关系中初步形成了“好”与“坏”的概念。
如果父母某时愿意与自己亲近,孩子便认为此时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时父母对自己疏远,孩子就会解读为此时自己是“坏”的。
中国式的家庭,父母容易执着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坏孩子。
相应地,孩子也容易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问题,否则你就是坏父母。
孩子不仅仅在原生家庭是依赖的,到了学校、社会和爱情中,也会沉溺于依赖的漩涡中。
他潜意识中发展出来的是:依赖是好的,会促进亲密关系;独立是坏的,会导致关系的疏远。
于是,很多抱持同样逻辑的女性走入婚姻后,原本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忽然不会也不想做了,变得很依赖丈夫。
她们的潜意识相信:作为女性,依赖是有助于促进亲密关系的,而独立会破坏亲密关系,导致爱人疏远自己。
故事7 争夺控制权的战场
目的很好,方式不对,当你的某种方式伤害到别人,一定是那个方式背后,透露着你的潜意识层面有一些隐秘的东西。
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隐秘内容就是控制欲望。
夫妻俩发生激烈的争吵,而由头竟是再琐碎不过的芝麻小事。这些争吵都隐藏着相同的含义:“你难道不知道我需要什么吗,为什么不乖乖听我的?”“你什么都做不好,你就应该听我的。”
每一件小事都变成了争夺权力的战场,任何一件小事都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斗。必须让配偶在每一件小事上服从自己的意志,他会觉得,自己控制住了局面。
一个人之所以渴求控制配偶,进而彻底在亲密关系中抢占制高点,其原因是,在原生家庭的亲密关系中,他总是被控制的一方,占据不了制高点。
长大后,他将这种渴望投射到爱人身上,希望她如没有生命的玩偶般俯首帖耳,彻底遵从他的意志,而有着生命活力的独立爱人自然会颠覆他的幻想,战争便不可避免。
故事8 自己不自知的诡计
有一位女士,曾经发现先生有一件很不堪的事情,她不能接受但并不想离婚。先生发誓痛改前非。
从此,先生再也没有发生类似事情,但她一直担惊受怕,担心噩梦重演。导致心情越来越压抑。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她注意到,自己每当和先生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她都会联想到那场噩梦。
她恍然大悟,原来,不断去和那场噩梦纠缠,竟然仿佛是自己的一个诡计,一旦使用,她就可以逃避掉和先生这份亲密关系中的所有责任,而先生就要为亲密关系中的过错负全责。
表面上,她不会和先生激烈争吵,但在她的潜意识里,剧烈的争吵不断,她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你是个罪人”这样的挡箭牌,而且使用起来理直气壮。
她把自己举到了道德的山峰之巅,成为与“罪人”对应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