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文/七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本书是这样开始的。一个青春期少女,生命戛然而止,实在是不解和心痛,让人忍不住想跟随作者的笔尖去寻找答案。
女主角是混血儿,爸爸是华裔移民二代,妈妈是白种人,莉迪亚和哥哥内斯是他们学校唯二的两个混血儿。爸爸詹姆斯当年靠着自己的勤奋考上哈佛,后到一所大学任职,渐渐在白人社会站稳脚跟。这样特殊的家庭背景,似乎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难道这就是造成莉迪亚悲剧的原因吗? 在读到玛丽琳失踪的那段日子之后,方才找到答案,一直是家庭主妇的妈妈,在重新考医学学位无望之后,回到家里,把考医学院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而莉迪亚为了不想让这个家再次失去妈妈,不断迎合妈妈的像雪片一样的期望,压到她喘不过气来。当那个邻居“坏孩子”杰克说自己“起码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的时候,莉迪亚这么多年来活在妈妈身影下的虚幻世界崩塌了。
作者伍绮诗是香港移民二代,父母是科学家。书里关于五六十年代黄种人在美国的境遇,或许多少有作者的亲身经历。有关家庭成员关系、长幼辈之间的相处模式、敏感的青春期、种族歧视,几个因素加在一起,一个在美国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悲剧,这本书会如此畅销也不足为奇了,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吧。想到前阵子抄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虎妈,是不是看似来很眼熟呢?
书里妈妈玛丽琳有个动作出现了多次,“她帮莉迪亚把一缕头发掖到耳朵后面”,我想到《老友记》里莫妮卡的妈妈,见到莫妮卡她都会做这个动作,每次莫妮卡都会显得尴尬和无奈。可能在高要求的妈妈眼中,孩子无论多大,对她的表现都有不满意之处。一个简单的动作,把一个强迫症妈妈对女儿又挑剔又热切的爱就这样的表现出来了。
“在大学博物馆,她看到一只天然琥珀,一只苍蝇困在了里面。现在她想那只曾经优美地降落在一摊树脂里的苍蝇,也许它误以为那是蜂蜜,也许它从未见过树脂。当它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时,已经太晚了。它挣扎扑腾,然后沉陷,最后淹死。”这个场景似乎已经暗示了莉迪亚最终的悲剧。可怜的孩子,连青春期都没能顺利熬过。回想起中学时代,面对升学压力,带着青春期的敏感和叛逆,身边总会有听过类似莉迪亚的故事,某某同学因为抑郁症甚至精神失常,成绩一落千丈然后退学。十几岁真是一个单纯又脆弱的年纪,想到曾经见过的一篇文章《14岁的母亲也想自杀》,谁没有那些想从这个世界消失永远解脱的时刻呢?我们都应该为安然渡过它而去干一杯。
个人觉得这本书相对于它的名气来说,并没有非常的惊艳。或许也有翻译的原因。有一些情节写得有点简单,比如爸爸出轨的原因显得有点牵强,而后被原谅的也有些太快;杰克的角色有点单薄。等等。但是这些不妨碍我推荐它给身边的朋友,有些道理说了很多遍,似乎大家都懂,但是实际遇上了可能不是想象中的样子。特别是在大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们的相处,除了对某个孩子期望过高,对其他小孩的忽略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本书也可以让人去反思自己的成长,过去经历的家庭模式和教育方法。就这个意义来说,它非常值得一读。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书中莉迪亚的“他人”是妈妈,而在我们一生中,这个“他人”可能是家人,也可能是陌生人,它有时候也叫“别人的眼光”。要做到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真不是件易事。能做到的必定是生活的勇者。想到一个同学,30岁之际,在别人都忙家庭结婚生子的时候,辞职独自去欧洲徒步圣地亚哥朝圣之路,目前这条需要在31天走完800公里的路线刚刚走了一半,不在乎他人的眼光的人,都是生活的勇者。只要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安居乐业也是生活的勇士,我又想到了斯通纳,默默无闻不代表不伟大。
找到真正的自我,答案在每个人自己手里,向内向外边走边找,不要放弃,共勉之。
作者: [美] 伍绮诗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作名: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译者: 孙璐 出版年: 2015-7页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