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经济学通识(2009年版)读书笔记
春运火车票是否应该涨价?实施最低工资标准是否对底层人士有利?假日经济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股票价格是否能够预测?对于这些问题,生活中的直觉得出来的答案,与经济学得出的答案,很多时候是不一致的。虽然读了不少经济学专著,但是如果不持续学习和思考,往往会产生错误的想法,甚至贻误终生。知识就是力量,不是知识直接能够变成钱,而是通过知识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我们不仅能获得改造自己的能力,更能获得改造世界的能力。
我不怀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能影响人的世界观;也肯定认为经济学家写的一课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学,也能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但是以上这些书,跟我们生活离得有点远,学习、理解、消化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如果时间不多、精力不够,也想获得改造世界观的效果,薛兆丰所写的经济学通识(2009年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书上写的很多,而我只整理了启发最多、感悟最大的部内容。
1.相对优势
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自由贸易理论说,由于生产资料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不同,每一种产品都需要消耗不同比例的生产资料,所以同样产品,在不同国家相对生产成本就不一样。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精力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然后与别国进行贸易,那么所有这些国家的生活都会比各自之力更生时好得多。
相对优势永远不会消失。每个人的资源和时间有限,用来生产此,就不能生产彼。“顾此”的成本就是“失彼”;选择“失彼”最小的“顾此”,就是这个人相对优势。由于这始终是自己跟自己比的结果,所以任何人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人人共处,即使样样比我优秀,只要我们有交换的自由,那么我就不可能一无是处。换言之,只要我从事与自己相比成本较低的工作,然后与别人交换,那么双方都会得意。只要可以自由交换,就有颠扑不破的相对优势。
2.自由市场经济
市场从不失灵。所谓的市场失灵,只是解释失灵,即解释者尚未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忽略了某些重要的约束条件,才会觉得现象和经济理论之间出现了冲突。
市场应对不确定性。人的言辞和行动往往是背道而驰的,说是一套,做往往是一套;不过人的行为却是高度的一致。
炒房有功。重税不能压抑房价,税收只会打击供给,从而让商品价格上升;政府不论想买卖哪一方抽税,实际上都是买卖双方共同承担。
定价的一般准则。经济学认为,定价与成本无关。产品的价格不是事前根据成本决定的,而是事后根据市场钞票投票的结果决定。定价由供求决定,与成本无关。以为产品定价由成本决定,是误解。
从侃价策略说起。政府一旦提供低价车票,便出现了黄牛党;提供低价医疗,便有人收受红包;一旦打压学费,便出现乱收费现象。既然认为压低价格不可行,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政府,总是不断提供这样或那样的价格管制措施,让许多重要商品的价格,都处于低水平呢?经济学的公共选择学派,衍生了著名的寻租理论,不过没有谁可以控制价格,没有谁可以控制利率。
市场经济与歧视。贝克尔给歧视的定义:只有当歧视者愿意放弃一定的利益,例如收入、利润、工资或者享受,以便满足他个人的偏好时,才是歧视。越是在产权不明晰的社会里,歧视现象就越肆无忌惮,因为人们无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相反,越是在产权明晰的市场经济里,歧视行为就越受制约,因为在那里,傲慢偏见者的收入会减少,兼收并蓄者的收入则会增加。市场经济是消除歧视的最佳途径。
好制度使我们致富。亚当斯密认为:我们的晚餐,可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对自己利益的关注。马克思也说:我们人人都被社会制度之网所捕获,资本家并不是恶魔般的阴谋家,而只是一个为环境所迫而为其所为的人。自私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将社会坏现象简单滴归结为人性,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我们不应该落后于斯密和马克思的智慧,不应该忘记社会制度对个人行为的重大影响。只有好的制度才能帮助我们致富;逐步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利用人类私心的社会,才是可取之道。每当我们希望挑战贫困、浪费与不公的时候,我们应该先从改善制度入手,而不是依赖于道德说教。
市场经济的胜负。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越自由,就越有机会享受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些国家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素质也越能得到改善。经济自由主义到主张什么?一句话,就是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力度,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解资源的作用。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倡导明晰界定和保障财产权利,反对通货膨胀、反对财政赤字并主张减税、反对创造就业政策、反对产业扶持政策、反对价格管制、反对贸易保护、反对用民主投票方式代替钞票投票的方式。现实中,不战而胜的,必定只有符合经济规律的体制,因为别的行不通!
3.政府管制事与愿违
政府与市场。道德行为与经济行为并不矛盾,道德行为只是经济行为的一部分。没有道德的社会,是生活成本极高的社会。人们始终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他们的行动,至于你为它贴上何种标签,这悉听尊便。典型的价格管制是最低工资,不过动机善良的政策,令最需要帮助的人受到最直接的打击。节制政府干预,并非自由放任;政府是必要的,政府可以治理自由放任之乱,在搭顺风车现象严重的场合,也就是难以实施“用者自付、逐个收费”的场合,例如国防和治安,政府的效率往往比企业高。
减少干预才能减少腐化。哪里用行政权力来分配稀缺的社会资源,无论是电力、土地、外汇、粮食,哪里就是行贿受贿的温床。资源争用的现实,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是采用什么样的竞争方式来决定谁胜谁负。一旦行政权力取代了“价高者得”成为竞争标准,竞争的标准就立刻变得含糊不清。
行医管制才是症结。看一次病,时常比病本身更难受。医疗保险改革的四大特点:独家、强制性、提前付款、指定消费。行医资格的行政管制,才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放开行医执业后,如何让病人更容易鉴别医疗服务的质量?办法之一是品牌。
也谈药品管制。要降低药价,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增加药物的供应。要增加药品供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放宽直至解除制药行业的发牌管制,并允许和鼓励开办药品集市,增加制药企业之间的竞争。
无处不是价格战。消费者要购买的,是“符合预期”的产品,而不是“质量最好”的产品。消费者看重的,既不是价格,也不是质量,而是价格质量比。
年夜饭为什么贵。随着生活的改善,张罗年夜饭变得越来越烦人;饭店提供年夜饭时,厨师服务员也有家室,他们也要跟亲人团聚,凭什么我们坐着、他们站着?事情总有代价和补偿,那就是双方都愿意接受的价格。中国的餐饮业,是典型的自由竞争,没有任何垄断。为了应付一顿年夜饭而多开饭店是浪费,为了应付春运潮而多铺铁路也同样是浪费。在供应大致不变时,提价是最好的信号,既可以抑制需求,又刺激替代品的供给。
电力紧张:为什么总是忘记价格。一旦出现短缺,就不应该走行政调控的路子,而是应该依靠市场,也只有依靠市场价格,才能切实激励每个用户精确计算是不是值得再多用一度电。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只有电力价格自由浮动,才是开源节流的关键。
康德未曾出远门。这个世界“实在需要”的东西太多,每个人的要求都是那么有理、那么迫切,甚至催人泪下。但经济学评论的任务,应该是客观地解释真实的世界,而不是给读者发动歪曲的信息,用一厢情愿的愿望来博取读者的欢心。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世界上的经济商品永远都是稀缺的,何止火车票,还有纯净水,都是稀缺的。只有当商品的定价过低时,才会发生短缺危机;当商品的价格过高时,也不是由于商品供应过多造成的,只要价格适当回落,过剩危机就会烟消云散。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都不得不面临“如何分配”的问题。使用何种标准来分配资源更加公平,永远没有结果。竞争标准一旦确定,就有人要胜出,有人要落败。无论采用哪种标准,都要浪费一定的竞争成本。若排队,则浪费了时间;若以年龄、职务、学历为标准,这不仅浪费填写表格、弄虚作假,还会吸引人们做无谓的努力,比如积极钻营做官、进修不必要的课程等。在众多竞争标准中,只有一种最有效、最不浪费的标准,那就是“价高者得”。
4.刺激经济是拔苗助长
经济发展岂是任务。计划的重要性都知道,但被人忽视的是,计划只适用于个人或企业,或者只适用于目标简单的系统;对于整个经济,或者说目标及其复杂的系统,全局计划是不适用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很多种,不只是实物指标是片面的,国民收入也是片面的。
评析体育经济。破窗理论的谬误就在于忘记了“世界上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如果没有打破窗户这种商品,社会还可以增添其他新的商品资源。鼓励消费理论、假日经济理论、拉动需求理论,都是半个世纪前破窗理论的翻版。照这种逻辑,只要铺张浪费,或者以逸待劳,每星期多放几天假,每年多搞几场体育赛事,经济就会反败为胜。这些一知半解的理论,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严重浪费。不要以为硬性创造需求和创造就业,就可以振兴经济,体育经济、假日经济就像破窗理论。资源是有限的,大炮多了,黄油就必定减少。
5.失业不是浪费
失业都是自愿的。工作不是不够,而是太多了。因为世界上的商品和服务总是稀缺、不够的,所以可做的工作总是太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失业?因为人们计较报酬。失业的原因是市场对劳动力需求发生了改变。失业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行业产品的需求变少,企业亏损直至倒闭、破产。企业的工人先失业,然后流动到其他行业,比如一些实体店关闭后,工人转行送快递、外卖。失业不是浪费,而是一种矫正过程;无论寻找新的工作,还是重新培训自己,都需要实践和费用。国企职工为什么要下岗?是社会无法承受国企的浪费,国企才不得不退出市场。
工作不是福利。有工作做的本身,并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工作只是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满足的手段。人们真正追求的,是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本身。假如没有价格体系和竞争标准的限制,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得多,社会很可能有过多的红学家、经理,而总是缺乏足够的水电工和服务员。到底社会需要多少教授,需要多少铁匠?理性讨论和科学方法永远无法正确回答。只有价格体系这只看不见的手,才能通过反复的尝试和调整,才能将人力资源分配到社会真正需要的地方。失业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必然过程。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就是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粗略地说,就是货币过多的现象。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如果通货膨胀是在预料之内的,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各行业的工资每年将上涨5%,那么他们就不会跳槽,每个人都只会待在原来最适合自己的地方。“预期外”的通货膨胀就不同了。每当出现“预期外”的通货膨胀时,企业会扩张业务,增加聘用工人,就业率就往往会增加。反过来,每当出现“预期外”的通货紧缩时,失业率则往往会大幅上升。“预期外”的通货膨胀,是由于人们接受了错误的信号而造成的,它扭曲了价格信号,使人们用错了资源,造成了浪费,这种误导增加的就业繁荣是短暂而虚假的。真相很快就会大白,社会则迟早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漫长的时间,来纠正资源的配置错误。
6.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须回报社会吗?有人说: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其实并不是因为追求金钱而创办自己的企业的,几乎没有因为追求金钱和个人财富而成功做大做强的企业的例子。胡说八道。别人的动机,天晓得!不过企业家必须造福他人,造福他人才能挣钱;企业家必须挣钱,才能生存。弗里德曼的《企业的社会道德》中说:企业家是股东的代理人,所以必须尽忠职守,不负委托,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尽量为股东赚钱,企业家无权拿股东的钱去回报社会,否则就是盗窃。商学院的同学不妨打着“回报社会”的旗帜去做生意,经济学只是说:当你向别人宣传时,自己别当真。
企业经理的作用。为什么人们不在市场上根据供需的变化买卖他们的资产和劳动力,而非要成立公司?科斯的答案是:因为讨价还价的成本太高,而到公司里工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不过阿尔钦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阿尔钦认为,团队有一种神秘的作用,它所产生的效果,能比每一个成员分别生产的效果加起来还大;即使市场的交易费用大减,公司还是会生存和发展下去的。阿尔钦认为,只要缺乏监督,人就会偷懒。经理的角色是监督工人的,那么经理本身有谁来监督呢?妙计是由市场监督,做法是:让工人先拿工资,然后经理后拿;工资拿稳定的工资,而后经理后拿企业结算剩下的利润,即剩余索取权。因为经理的工作业绩,不是企业内部的工人认可的,而是由市场上的顾客和买卖该公司股票的股东来认可。思考:机关事业单位为什么存在?工作人员和领导的监督方式应该如何区分呢?
企业市场的莫测。万尼克教授出版的《工人管理的市场经济通论》中,他认为,如果社会所有企业都采用这种“工人管理”的俱乐部模式,那么这个社会就既能保留自由竞争的优点,也能极大地接近就业的理想状态。三十年后的今天,这种模式已经式微。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当时批评说:这种管理模式的所有权不清晰,在马上画条纹不成真斑马。“工人管理”俱乐部模式的真正困难,恰恰是在于企业内部平等的决策权。一人大约一票,这样人人都在企业内部激烈竞争,通过内耗来追求平均利润最大化,结果是等到平均利润最大化时,企业的价值达到了最小化,而企业内职工的收入降到社会平均水准。
7.中国农业的未来
不必忧虑中国农业。中国农业没有多大的比较优势,那么多中国人,占用那么多土地去耕种,实际上放弃了很多其他的发展机会;要是这些人和土地用作其他的用途,他们本来可以生产出比农作物更值钱的产品来的。只要农业转营,农民流入城市,国民收入就可以大大提高。中国要走现代化的道路,农民的比例必然要大幅下降,大量农民免不了进城。世界上本来没有城市,去的人多了,便有了城市。要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不是补贴他们,也不是设置关税阻止外国农产品流入中国,而是尽量放开对农民的束缚,给土地转营的方便,给农民转业和流入城市的方便。
附地而生的代价。成本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成本,两者没有区别。改革开放的成功,改变了农民的机会,也就提高了务农的成本;汹涌的农民潮,说明了一个事实:务农的成本原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低。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土地分给谁都不要紧,应该尽量明晰农地的产权。只要确实可以行使土地产权,那么土地就迟早会落到最合适的人手上。认为农民永远是农民,不得不附地而生的想法已经不合时宜了。
8.教育市场化
市场经济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有需求的人力资源,就是人才;需求越大,就是越宝贵的人才。不过,不见得越辛苦的,市场价值就越大。人才的市场价值,应该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培养人才时的投入。博士下岗在计划经济或许是怪事,因为在那里,人才的价格被认为是由培养人才的投入决定的,投入越大的东西就越好用。但在市场经济中,迪斯高的领舞小姐,收入高于研究《红楼梦》的博士,并不稀奇,因为在那里,需求决定人才的价格。
科教应该商业化。资源总是有限的。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汽车厂商不会生产过分安全的汽车;由于资源有限,科教也无法供养过多的文学鉴赏家和数论学家;经济学上的寻求约束条件下最佳效益的思想,没有理由不能应用在科教事业上。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科教,一概应该商业化,只要市场才知道他们有多重要。市场连一棵草的价值也不会低估,何况是科教呢?
中国教育谁买单。教育的两个功能:传道受业和论资排辈。从幼儿园到初中,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传道受业;从高中到研究院,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论资排辈。高中以后的教育往往是为了提供一场又一场智力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相互攀比,从而拉出体力、智力和性格上的差异,以便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主们甄别和选购。
要教育券还是民间办学。教育券制度,就是政府不再把教育基金直接投放给选定的学校,而是先向学生发放教育券,学生自由选择民间开办的学校,并向学校支付教育券,学校靠实力赚取教育券向政府兑现。不过,教育券的阻力太大,来自于教师的阻力,舆论压力,还有就是公共财政的性质。让政府放弃管理教育的职责,难于上青天。即使教育券感觉很理想,但不可行。所以,与其推行教育券,不如大力鼓励民间办学来的重要。
说说MBA的故事。大学的功能,有时不在于教育人,而在于筛选人。那些从名校毕业的人后来事业辉煌,往往不是因为学校教育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具备成功的潜力。名校只是更善于发现人、聚集人而已。
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斗得过人家?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是要选拔人还是培养人,在于学者是有兴趣还是没兴趣。中国的教育原则,是千万要在自己没有兴趣的领域顶住,因为你很肯能是在跟同样没有兴趣的人竞争,所以坚持就是胜利。而所谓的胜利,就是被选拔,没别的意思。
9.民意与经济规律的冲突
资源争用不应靠民主解决。把价格听证会的事情推而广之,社会上不少貌似民主或为民请命的主张,实质是反经济的。这种主张俯拾皆是,包括最低工资制度、房租上限管制、车票上限管制、外地劳工就业管制、对教师的教育补贴制度、贸易壁垒等。坚定的市场经济拥护者的一般化观点是:只要通过市场可以解决,就没有理由转交给民主来解决。换句话说,只要涉及具有明确产权的交换或争用,就应该通过投钞票而不是投选票来决定。因为用投票的民主方式来解决资源争用的冲突,结果是妨碍了产权的实施和交易,扭曲了资源的配置,使馅饼越做越小,最终人人都受到损害。投票越多,浪费越大,所以说它是反经济的。
打破对政府和投票的迷信。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政府不可能提供绝对的公平,也未必比市场更有效率,而投票因其过程充满猫腻,所以其结果也绝不是正与邪、黑与白那么简单。
钞票与选票之争。公共选择学派,在经济学家布坎南和谈洛克的带领下,对选票机制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指出了选票机制对市场机制的危害性,基本结论是:选民关注的事情越广泛,或者选举进行得越频繁,那么市场和效率就会受到越大的伤害。亚当斯密说:当人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公共的利益就会自动得到增进。可是,布坎南告诉我们,在不恰当的选票机制下,当人人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公共利益的根基就会受到严重的挫伤。只要严格限定选民和政客对市场的干预范围,才能防止选票政治侵犯个人产权和违反合约精神。
没有受害人的违法。找不到受害人的违法,是社会上常有的事情。性交易、雇佣没有许可证件的外地劳工、同性恋幽会、浏览色情网站、发放高利贷,这些做法往往被视为违法,参与者都是违法者,但受害人是谁?这些没有受害人的违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违法者双方自愿的交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麻醉品的问题。很多学者,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弗里德曼和贝克尔,都公开支持麻醉品合法化,可以参见《弗里德曼文萃》和《生活中的经济学》。他们走火入魔了吗?你不同意这些惊世骇俗的论证吗?不奇怪。但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学从自愿交易可以增进双方幸福的原理出发,最终得到了没有受害人的违法的视角,这一思想历程,能令许多喜欢思考社会问题的人,永久改变他们的世界观。
民主不是自由。太多的美国人,都在想法设法把民主传遍世界,而完全不顾特定的国情于不顾,从某些方面来说,当我们强迫我们的朋友好歹要装上民主的花环时,我们队他们的威胁可能甚至于对敌人的威胁。
股价不可预测。资产是未来全部收益的现值。股票价格的变动,是人们对股票未来全部收益预期的变动。名校里热门专业的大学生,身价往往超过百万!因为身价是未来所有收入总和的限制,但是这些名校学生现在几乎没有收入,甚至要借钱交学费。股价反应全部的预期。只有未能预见的事情,才导致当前价格变动。未来变化的信息,也就是意外,是不可预测的。要是它们能够预测,就算不上意外或变化了。当前的价格反映未来预期价格,结论就是,过去相继发生的价格所构成的图线,并不蕴涵未来价格走向的信息。你钻研那些图线,不能增加你获得高回报率的机会。不要煞费心机搞研究、搬弄过去的数字,股票不反映历史信息。
2020.12月中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