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为己任一一致良知与思无邪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主要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对于孔子语录的理解,在传习录当中,阳明先生是怎么解答学生的疑惑呢?


有学生问“思无邪”一句,怎么能够涵盖《诗》三百篇的意义?


阳明先生说何止涵盖《诗》三百篇,六经也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从古至今天下圣贤的话,也可以用这三个字来概括。阳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和《诗》三百篇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思想纯正,真的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有弟子向先生请教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阳明先生说,志于道一句便涵盖了下面所有的内容。好比盖房子,志于道就是挑选木材改成房屋,据于德,就是房屋建成之后可以居,依于仁,就是常住在房子里不离开,游于艺,就是装点美化这个房子。由此可见,物有本末。正如阳明先生教导学生的最重要的是先立志,再者勤勉、改过、责善。


有一个学生时常容易生气指责别人,阳明先生就警告他说,做学问必须要反求诸己。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如果能够时常的反省自己,便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不会一味的去指责别人,这样自己就可以不断地长进,但凡想要指责别人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去克服掉这样的私意。这就是一个事上练的过程,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心性。


又有学生问论语中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资质愚钝的人给他们讲高深的学问都无法进步,何况是不给他们讲呢?


阳明先生说不是圣人不给他们讲,圣人也希望人人都能够做圣人,只是由于人的知识不同施教的时候就需要因材施教,中等以下知识的人即便给他们讲性与命的道理,他们也听不明白,所以需要慢慢的启发。就好比世人将知和行分开来一样的,阳明先生通过心学的讲授告诉人们知行合一的思想,路虽远,但行可至。


儒家学说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仁的思想,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阳明先生创立心学立院讲学教化民众,也是想要把自己的这种致良知思想传递下去,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是铄爸,终身学习者,阅读推广人,跑步达人,一月精读一本书,一月跑步150KM+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