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中所见所感都与动乱时代的影像交织在一起。战争的各种动静在气象萧森的三峡中回荡放大,一起奔涌到诗人的耳边,而诗人又运用铿锵的诗韵节奏强化了这战声的凄惨悲壮之感,可谓以声写生,所以读来格外声节悲壮。诗人还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时光背景去思考,战争无论拖延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悟出这一对矛盾的辩证关系,暂时的人生不顺和音书断绝又算得了什么?结尾虽是聊以自慰,但这一思考的深度和力度,却使这首诗的意义超出了眼前一时一地的感受,触及了战争和人类生存的普遍规律,这种难以企及的境界才是这首诗之“伟丽”在后世罕有继承的根本原因。
72.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七律流畅者不少,但此诗的结撰方式难度极大,首联密集的音节安排与写景的急速变换相对应,构成动荡回旋的意向,颔联用歌行式对仗,又增加了流畅的声情,颈联、尾联用递进句法一意贯穿,遂使全诗一气流注,峭快中回荡着飞扬流转的旋律,充分调动文字在意象和声调方面的特点,通过精心的构筑,使文字形成的节奏声音体现出字面意义所不能完全表达的感受。显然这是这首七律在艺术上最难的地方,从这一点来说,明人胡应麟称“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律第一,是不为过誉的。
73.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诗用第二人称的口吻,对西邻的同情发自肺腑,出自真情至性,极其恳挚感人,中间两联分两层分析吴郎和西邻的心理措辞,尤其委曲周至。诗人这样两面回护,两面开脱,可谓含义微妙,用心良苦。以七律带书简诉求生活琐事,自卜居草堂以后在杜诗中常见,但这首诗确实借一件邻里关系的小事,反映了当时战乱不息,诛求无厌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所以实际上是运用七律的形式表现的新乐府的内容。
74.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这首诗前半段对舞姿的形容具有霹雳崩催之势,有骁龙回响,这才使诗精彩绝伦,后半首千回百转的书写悲感。如果只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不能如此回肠荡起,感人至深。后半首虽然哀伤之极而骨力不弱,却又正得力于前半首的慷壮之气。此诗与丹青引同工异曲,一画一舞,由小见大,总为开元天宝五十年兴衰之乱而发。
七、漂泊荆湘(768——770)
75.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诗开头使用了两个十一字的长句,劝王郎不要拔剑悲歌,自己能使奇才振作起来,起得突兀豪荡,如一股狂飙拔地而起。第一句堆砌了王郎酒酣、拔剑着地、哀歌的三个动作,使几个密集的词组之间没有顿逗,造成了一口气道出的急促语感。第二句以同样的字数相近,但并不对称,而是在奇才前加的抑塞磊落的长定语,这同样是以密集的词组造成与上句相称的气势,并进一步阐发上句诗意,说明王郎之所以拔剑哀歌是因为奇才的抑塞不平,两句紧承紧接连续使用拔字,便以振拔之气先声夺人。以下连续两个比喻来振拔王郎,先把它比豫章名木,枝大叶茂,虽要承受劲风,但终能撼动白日。又比作大海鲸鱼,在巨浪前跋涉虽然不易,但沧溟终会为之敞开。最后是道别之语,此时首尾四句尽用散文句调,以中间转韵分出前后两层意思,句法、章法都很新颖。这首诗更令人振奋的是那种狂放的豪气和爽朗的神情,在漂泊西南时期的杜诗中似乎已经久违了,为了使青年友人振作起来,他隐藏了自己对世事的失望,以盛唐时代的热情和自信,将他送上新的人生之路,对他展开了光明和希望,这是本诗最深刻动人的地方。
76.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这首诗形容洞庭湖的壮观,同样超出了视野的局限,但着眼于它分裂吴楚的气势和包含乾坤的度量,即脱略了洞庭湖的水景,从地理位置更拓开到整个天地乾坤,由于星辰日月的循环周转都浮在湖水之上,那么与乾坤对应的洞庭自然是更加浩渺无边了。
77.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缺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诗里涉及的内容乍看很杂,但细细玩味还是集中在一个穷字上。这首诗由兴象引入议论,实际是分析洞庭一带百姓穷困状况的一篇专论,所以具有议论文层层深入的内在逻辑,但所叙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和递进关系并没有在字面上显现出来,而是隐藏在各种现象和事实的对比以及作者的长吁短叹中,所以都来跳跃动荡,夭矫变化,一时不辨章法,需仔细体悟方得其要领,在杜甫的新乐府中也算是别开生面。
78.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这个故事形象的说明了朝廷征敛的珠玉均为人民的血泪所凝的道理,寓意极其鲜明深刻。但构思很奇,珠子里隐约难辨的字似乎藏着鲛人心中难言的隐痛,而织丝的鲛人又自然令人想到民间织机旁的寒女。这样,看似荒唐的一个故事,就与现实中的征敛自然联系起来,这隐字也就一暗喻着统治者所不了解的下民的痛苦,将奇特的想象写得像生活中经历的事情那样真实,是全诗成为一个完整的比兴,这又是杜甫对汉乐府古诗表现艺术的发展。
79.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首二句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经常可以见到李龟年,因为岐王在开元中以前的诸王中是最有权势的,史称岐王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士无贵贱,皆尽礼接待;而崔九也特受玄宗厚待,出入禁中与诸王侍宴可不让让席而坐。李龟年经常出入于他们的宅第所受特殊礼遇也就可想而见。二指杜甫曾在岐王和崔九堂前经常见到李龟年。所以杜甫取岐王和崔九两人,不仅回顾了昔日曾见李龟年的真实经历,也把心中怀念的盛唐定位于开元中,回到了他对前程满怀信心的青少年时代。时隔三十年,正是江南风景好的时候,没想到在落花时节又遇到了流落江南的李龟年,落花时节是暮春实景,自然令人想到一切繁华如落花飘零,昔盛今衰之悲自在黯然不言之中。这首诗就是眼前景,口头语,但含蓄蕴藉,风韵无限。诗人以这样一种开元中常见的气韵风调来书写回首开元往事的深深感慨,恰如李龟年所唱的王维绝句同一风味,这或许正是杜甫纪念开元盛世的一种方式。
80.汉江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写在江汉的广阔天地中漂流的思归之客的形象,还是强调了诗人滞留在此的思乡之心,乾坤一腐儒就是在此背景上将自己在天地宇宙间的渺小孤独感进一步抽象化后,产生了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又因为诗人身为腐儒而仍不忘乾坤,所以见到落日犹能激起壮心,更何况秋风消退暑热是久病的身体有了好转,落日虽然是太阳最后的一点余晖,却仍然壮丽辉煌,而老马虽然不一定能驰骋千里,但还可取其识途的智慧,面对秋风,落日是薄发的,是老去犹有可为的雄心。这又不是颓唐伤感的哀鸣,或许这种振奋只是青年时代的壮志在烈士暮年的回光返照,但杜甫确实是怀着一颗不已的壮心走到生命尽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