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处于衰退与通胀的之中,只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日本,整整十年是日本高速发展的十年,一直持续到1991年日本人横井英树买下纽约的帝国大厦,但是之后,日本却经历了地产泡沫破裂,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爆发,直到现在都没有恢复过来。
现在看来,那时的日本只是分享了上一轮科技周期最后的红利,进入本轮互联网周期,日本全面的错失了信息革命的机会,就如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在近期的演讲中说的那样,日本错失了信息革命的机会,但是应该抓住人工智能革命的机会。
日本并不是没有看到信息革命的机会,但是日本仍用上个科技周期成功的经验去应对信息革命,即通过政府制定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由知识官僚制定,向大企业集团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日本株式会社企业集团是在19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众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集团提供上下游产品及服务,实现深度绑定,而由大企业集团承担大部分的市场风险,由此形成了牢固的政府——大企业棘突——中小企业的科技与实业应用的产业链条。这也是日本战后高速发展的原因,知识官僚制定政策成为了日本经济产业发展的引擎,因此1960年代-1990年代日本官僚阶层在社会中的威信极高,此阶段日本社会是官僚主导的社会。
但是进入1990年代,面对信息革命,日本政府也制定了许多发展政策,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收效甚微,原因在于过去三十年形成的经济产业链成为了新技术向应用转化的障碍。
以信息产业为例,本应是信息革命中最为创新性的行业,但是日本在通信领域却制定了独特的标准,与世界其他地区均不相同,由此从技术标准上就形成了垄断,防止外部竞争加入,随着其他国家企业的技术发展,日本封闭环境中培养的垄断企业无法与国外企业竞争,最终不得不败下阵来。曾经的东芝,日立,NEC等日本大企业也只能在国内发展,在国际上竞争力无存。
直到现在,虽然日本官僚阶层在社会中的威信大打折扣,但是这种政府——大企业集团——中小企业供应商的产业链模式仍在延续,而大企业集团作为经济的中心力量无法应对新技术的发展要求,依附于大企业集团的中小供应商独立发展的意愿低,表现为规避风险。这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在1990年代国企改革后,东北地区的经济驱动力无法从以前的大国企转为中小自主企业,导致到现在东北地区的经济仍低迷。
1960-1980年代日本的经济奇迹来自大企业集团模式,1990-2020年代的长期经济低迷也是来自大企业集体模式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