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才华和颜值败给了品行,看初唐诗人中第一渣男的覆灭之路

今天很偶然看到“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就想叹息一声。

原本是多好的资源啊,结果却是走向了覆灭,白瞎了“伟仪貌,雄于辩”、“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的盛誉。

话说唐高宗时期,汾阳乡间有个寒门贵子宋令文,他交友重义,文辞、书画、武艺全都精通,世称其有“三绝”。他曾官至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

宋令文有三个儿子,他在儿子们才能的培养教育上,无疑是成功的。三个人各继承他的一“绝”:大儿子继承了他的文章辞藻的才学,老二宋之悌骁勇异常,幺儿宋之逊精于书法。

这个工专文辞的大儿子,就是与李白、孟浩然、王维、陈子昂等并列为初唐“仙宗十友”的宋之问。

宋之问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他是中国格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但是,人们提到他,更多的是他的攀权富贵、卖友求荣、以色伺人,各种不堪,深为文人所不齿。

其一,学术剽窃,后恼羞成怒,愤而灭口

宋之问的斑斑劣迹中,将诗文据为己有一事,如果历史属实,其恶劣程度,绝对可以进入前二。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考中过进士,同样颇具才学。

有一回,他灵感乍现,才思泉涌,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

我们现在如果写出一篇自己很得意的文章,无处安放的分享欲啊,会急于让文友阅读、点评,求关注,求点赞,求评论。

刘希夷也一样,就把诗作交给舅舅宋之问看。宋之问拍案叫绝,尤其那句我们如今脍炙人口的“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于是舔着脸,把这诗要过去。刘希夷也许是酒后脑子发热,竟然答应了。

可是第二天,清醒之后他越想越后悔,也许那就是他人生的巅峰之作了呢。

于是他去找舅舅要回来。宋之问哪肯啊。其实,招致他杀身之祸的,除了宋之问的狠毒,刘希夷还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也是我们今天都应该警醒的,就是口舌之祸—他把这事对外宣扬了。

宋之问当时在文坛上已经负有盛名。恼羞之怒之下,他令人活活把刘希夷闷死了。

宋之问的人性可见残忍凉薄至此。

其二,有颜值有才学,原可以为软饭加分,却输给了口臭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

宋之问年少的时候,他的五言诗无人能及,声名远扬,成名不可谓不早。

《新唐书》说宋之问“伟仪貌”,就是身材伟岸,容颜昳丽,仪表堂堂;20岁进士及第,进入仕途;15年期间,从九品跻身五品,和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分直于崇文馆学士。

《十三邀》最新一期,许知远采访大杨扬。2002年,大杨扬28岁,在盐湖第19届冬奥会上,获得了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实现了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那届冬奥会,她两度封后,又摘得女子1千米的金牌。

她说,那个年纪,得到那样的成绩和荣誉刚刚好。因为,不至于浮躁,在各种诱惑之前迷失了本性。

宋之问年少成名,仕途顺畅,是吃了初唐文风盛行的红利,也吃了武则天喜欢帅哥的红利。他早已经在酒醉金迷、功名利禄中迷失了心境,走捷径,吃软饭就是他选择的依仗。

武则天,自然是这天下最大的金主。

明明可以靠才能,如果还有高颜值,简直没给别人留活路啊。可是,宋之问的软饭之路,颇为坎坷。

他先去抱武则天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的大腿,刷存在感、博上位。甚至可以做到“至为易之奉溺器”,谦卑谄媚至此。

张氏兄弟怎么可能真的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帅哥推向武后的床榻呢。

郁闷之下,宋之问写下了示爱诗,“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武后看到了,叹息一声。宋之问有才有貌,她也喜欢啊。可是,他有口臭,怎么亲近?

正史、戏说中,有说是因为他从小不刷牙导致口臭,也有说是口疾。

外形如此完美的诗人,竟然有口臭,实在很败兴。

但是我们的宋大诗人是立志要将软饭事业进行到底的。

被武后嫌弃之后,他将目标锁定了权倾朝野又刚丧偶的太平公主,一来二去,很快成为太平公主的入幕之宾,很是风光了一阵。

当韦后和安乐公主权势起来的时候,宋之后这颗墙头草又倒向了安乐公主。诗人的脑回路,还真很难理解,当时太平公主虽失势但还没有倒下呢。

当软饭背叛一个女人,而投向另一个女人怀抱,而且这两个女人还都是呼风唤雨、杀伐决断、狠辣之极的对手,这个软饭的结局,可想而知。

景云元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将宋之问贬谪。

李隆基登基后,直接将他赐死了。赐死的另一个原因,李隆基是为王同皎的死索命的。

其三,卖友求荣,攀权附贵,不得善终

说到王同皎,自然引发宋之问人生中最大的一桩恶性。

“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被迫退位,太子李显登上皇位,政权重回李唐皇室。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攀附张氏兄弟的宋之问被贬谪到泷州参军。

荒凉的岭南,那样的蛮荒之地,养尊处优的宋学士怎么忍受得了。他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偷偷逃回洛阳。

好友张仲之好心收留了他。张仲之识人不明,遇人不淑,盲目的心善最终让他送了命。

宋之问偷听到好友张仲之和驸马王同皎在密谋,准备刺杀武三思。

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是当朝宰相,权势正盛。宋之问毫不犹豫,再一次倒戈,立马去向武三思告密。

结果,王同皎和好友张仲之一家被杀。他自己扶摇直上,堂而皇之做上游胪主薄的位置。

这又是一起农夫和蛇的故事。宋之问行事完全丧失了底线,卖友求荣,视人命如草芥,为富贵不择手段。

午夜梦回,不知他有没有梦见过好友张仲之。

血淋淋的故事又一次告诉我们,善良要有底线,有锋芒,给对人。不然,你的善良,可能带来的就是灭顶之宅灾。

写在最后

宋之问遭遇过两次贬谪。

第一次是中宗时期,被贬泷州参军。这一次贬谪,沿途景观,心性悲戚,还能念及家乡和朋友,写下“静香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但是卖友求荣后,故态重萌,又转向安乐公主石榴裙下。

第二次是玄宗时期,太平公主告发他在贡院收受贿赂,被贬汴州长史,还未出发,又改越州长史。这一次,他备受打击。那时他年过五十,流放途中,开阔视野,开始写些流露真情的诗文,“山雨初寒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但是,为时已晚,善恶终有报,人总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朱天元年,李隆基怎么可能启用如此道德败坏的人,直接赐死了宋之问。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一代文学大咖、渣男、小人,无品之人,至此,走完了他被唾弃的一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