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900字,阅读约需6分钟。
“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发挥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法]贝尔纳
01
上了大学,我那高三受到老师称赞的规整小学生字体,一笔一划已经跟不上大学老师的讲课信息密度了。
大学课堂的PPT浮光掠影几秒就过,知产意识强的老师甚至拒绝提供课件,他们PPT上密密麻麻的字句甚至不带换行,像是雕版印刷术。
老师硬摇滚节奏地讲课,知识点像是说唱般机关枪喷射,作为学生也想要配合演出,木鱼必须得换成节拍器来给人家敲击节奏了,于是我选择的尝试是替换印象笔记。
课前提供的PPT我会导入笔记,用PDF标注功能直接对照做笔记批注。如果老师拒绝提供PPT,拍照时用OCR扫描功能提取文字,手机拍照后电脑端自动接收文字。
用录音功能来应对机关枪老师的考点扫射,回放便于补充记录和课后回顾。
改用电子笔记后,记录效率提高为自己以争取到了几秒空余,用这几秒先对老师的表述进行加工,迅速转译为自己的语言表述再记录。对陌生信息的初步加工,为我奠定了理解的基础。
要记住,你是在记笔记而不是做书记员/速记员。
课堂上一些难点、疑惑点,我会用自己的内置搜索词和笔记格式(参见第1篇:印象笔记管理术)来标注,课后就可以及时找出并针对性查询。
用印象笔记的提醒功能,根据遗忘曲线设定复习时间,避免记录而不记住,全部囤积到期末让焦虑爆炸。每一次复习都可重新整理笔记,简化、优化、拓展。
02
思维导图是我必备工具,无论是作为笔记工具、分析工具都有其妙用。
在印象笔记的思维导图功能上新前,我是用Xmind制作思维导图,直接导入印象笔记。
教材:
教材的纲目是教材的逻辑,也展现了著者的思路。说来惭愧的是,以前我总是直接跳过目录页。
为了制作脑图,我有意识地关注教材目录标题,读目录可以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而后续细啃教材,就使得图景慢慢清晰。根据标题、关键词、核心论点画脑图,建立架构。
在预习阶段,我会先阅读目录,然后扫读全书,扫读的关键不在于读到多少,我甚至会一秒一页,全神贯注像是拍照似的来抓取那些映入眼帘的知识。
单元:
按照单元/章做思维导图,定期回顾、整合每课分散知识点,提高站位来重读知识点。
我会先列出题目,计时默写要点,强迫自己回忆每一课的核心要点、重要概念、关键论述。这种复盘方式是逼迫自己主动在脑海检索知识点,唤起知识,并最快发现自己遗忘情况。在对照补充思维导图的时候,针对性复习。
思维导图使我既见森林(概览架构),又知树木(核心要点与论点)。
03
从听过到学会的一个检测,是看能否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由点到面”。
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不止步于基础课堂,关键在于课后自主学习、拓展阅读、延伸探讨。
只听课不扩展,学而不霸;充分把数据库、图书馆用回学费成本价,才能学而霸之。
读论文,学神可能读一篇记一篇就可扔一篇,但这种天才着实不能复制。
学霸,不过是找到了正确方法、付出了足够努力,提供的是可复制的套路。我们都是普通人,既无过目不忘能力,我们才需要寄托于高效信息整合、文献管理方法。
但不建议将所有文献转存印象笔记,印象笔记并非专业的存储软件,大量文件会导致软件打开速度迟缓。用印象笔记作为数字大脑,用一个索引表格作为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员,高效管理文献与信息才是关键。
我会在印象笔记制作文献索引表格,相当于拓展阅读的花名册,记录自己读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这还有助于找回,建立信息链接。比如复制笔记链接,插入到课堂笔记的知识点后面,可以复习课堂知识点时随时跳转至拓展文献,从而在知识点间、课上课下之间搭高架桥、建立信息抓钩。
04
复习前最神圣的仪式就是制作复习计划,信誓旦旦铺开张白纸:各科考试时间宛如敌军阵点,然后在纸上写下复习计划,大笔一挥宛若征战前将军。
一般科目复习
我喜欢将一科目知识点密集性一次性复习。所以会根据科目考试时间,倒推科目复习的起始时间、复习周期,然后在临考前的晚上再次抱佛脚。
设定完时间后,画下征战路线,就开始具体策划攻池战术。
我会罗列下要复习的内容,设置复选框,逐个完成勾选。
对于背诵类科目,
比如马原毛概,我会制作背诵分解表。
每天定点背诵、定量背诵、定时复习。
将整本书拆解成复习小块,减轻背诵的心理压力。我尤其喜欢在早晨图书馆开馆前排位排队时背诵。
学习问责制
甚至你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学习问责制,写时间、计划目标、完成情况、学习状态。
通过日常分析来评估自己今日学习成效、什么影响了成效、如何改进。
05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固然很动人,但是没有产出的努力只能打动你自己,最后甚至用“我尽力了”来安抚自己接受惨淡的结局。
你本可以做的更好,也许你需要的不是笨鸟先飞地疯狂努力,而是跳出现有系统,优化你努力的方法,鸟枪换炮、精准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