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一九第四天,雾霾有反扑之势,出门头顶蓝天,回家灰红一片。
周末法定带娃看世界+采购。树熊妹妹再次现身,现在胳膊依然抽筋状。超市里老公抱着娃,说:让抱就抱吧,还能抱几年呢!抱着抱着就长大了。娃妈偷乐~
回家筋疲力竭,依然按计划看完了P17-P28。
此处应有掌声,不少于30秒,使劲夸夸我自己~
这一节讲了基本三角关系和重建自尊,这里的三角关系的三方指的是家庭中父母双方和孩子。
曾经请一个很沉默的12岁男孩爸爸画过一次家庭关系图,画出家中夫妻双方和孩子的关系。男人画了一个跷跷板,一头是自己,另一头是娃和娃妈。
画完后忽然自言自语道:错了,关系错了。
书摘: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它的雏形。
来,来,来,我们换成现在最流行的话应该这样说: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来源于各自的原生家庭。或者:原生家庭决定了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态度。
孩子一直都是有样学样,教育者必须行大于言
心理学几大流派,都会涉及有关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这里需要涉及本书以外的内容,认识错误的地方欢迎拍砖。(又开始后悔选错书,大声哭~~)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荣格
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强调儿时记忆,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
【行为主义】华生 、斯金纳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强调儿时行为塑造。
【人本主义】马斯洛、 罗杰斯
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对孩子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内驱力是人的需要,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罗杰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这两年,“原生家庭”火啊!有多火呢?如果发帖子、写公号,你不提句“原生家庭”都不好意思说这是家教文章。
有一说法:是萨奶奶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现在所有关于“原生家庭”的概念皆来于此。
其实我国很早就有关于原生家庭的论述,并且深入人心,比如:门当户对一直作为择偶的一条准则,原由不外乎,同一阶层共同的价值观对新生家庭顺利发展的有效促进。民间更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俗谚,哈哈~
不管怎样,“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已经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
虽然认可和践行之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这已经会促使每个家庭中的父母不断学习、修炼,为成长助力,这就是极好的!这里的成长不仅是指孩子的成长,也包括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
父母的悲哀莫过于把孩子成长作为放弃自我成长的理由。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双方对人自尊水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先通过表格了解高低自尊的应对反应:
家长的认知水平(非学历高低)、表达方式、沟通技巧……决定了孩子的自尊水平的高低。
爸爸妈妈们,要:肯定人+否定事。如:妈妈喜欢你,但不喜欢你这种错误的行为。
绝不能:定性的话+否定人。 如:你总这么淘气,爸爸不喜欢你了!
想想看,生活中很多人一直一直在否!定!人!把“不喜欢你,不要你了”挂在嘴边。
别让娃娃们还听着这样的话继续长大。
书摘:没有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孩子同样会在生活中面临非常严峻的阻碍。……隐藏在每一个防御姿态和不一致反映背后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我价值感。
昨天关于《两个米国老太太炖鸡》的话题已经说了简奶奶(简·尼尔森)关于孩子价值感缺失造成的行为问题。以前不知道没关系,从现在开始,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孩子们认识自我价值。
书摘:无论年龄和所处环境如何,改变——特别是内部的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能发生的。
既然错误的可以通过改变得意纠正,但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过上本该属于自己的、更健康的生活呢?
萨奶奶说:
书摘:是由于我们对熟悉的感觉太过偏爱,而在大部分的内部或外部世界里,又常常会依靠自动化的反应模式。
我说:习惯,习惯!任何改变原有路径的行为都是痛苦的,虽然目标是美好的,但由于过程的痛苦,很多人远眺目标,放弃行动。我现在正在痛苦的对抗懒癌这个坏习怪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