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列了下半年的读书计划,想把四大名著读一遍。小时候最怕读书,不管父母怎么说,都找各种理由来搪塞。自从读研以后,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随意翻看了几本,发现书中的确有“颜如玉”和“黄金屋”,如今也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六月份的时候,忘记是什么原因,忽然想到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于是便紧锣密鼓地在淘宝上买了下来,大概小时候看的最多的就是《西游记》,不论电视剧还是动画片,但是原版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样?我还真不知道。那么,就从《西游记》开始读起吧。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阅历的增加,不免会有些感想,一并记录下来。
01 难以跨越的社会阶级
这要从悟空的出生开始说起,他是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自然孕育出的石猴。在花果山水帘洞享受着大把的社会资源,于是便饱暖思淫欲,某一天想到了凡是事物皆有生死,便决心出去探寻能够长生不死的奥秘。他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万水千山,谋一师修得一技之长。可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利用自己习得的技艺将花果山打造成自己坚实的家园,修山筑林、励兵秣马、封官进爵。
然而,人的眼界和能力往往决定了他能走多远。不至于人间,他渴望到天上施展自己的才能,谋得一官半职,实现人生价值。如果说“天上”有朝廷的寓意,那么悟空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进朝廷建功立业。尽管他的能力很强,却很难谋到合适的岗位,大概是天上的官职岗位都是相对固定的,一时半会腾不出来个位置给你,大家能力都差不多,而且最主要的是你还是个乡野草民。是啊,乡野草民,也只是一只上不了台面的野猴子,给你一个“弼马温”已经算是抬举你了。另外,与悟空一样,同被观音菩萨收服的黑熊精和红孩儿,他们俩的实力可与悟空相匹敌,只因出身卑贱,也只能一个去看守后山,一个去做善财童子。
除此之外,《西游记》里的各路妖怪,凡是天上偷跑下来的,都有主人帮他们顶着,没有背景、出身低微的妖怪则被悟空等人打死,这点在很多评论上都有提过,就不过多叙述,不要觉得现在是人情社会,以前的社会也同样是个“拼爹”的社会。
我在想,是否当时的朝政,不论你的能力多么出彩,只要身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想要一下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上层社会,还是很艰难的,纵使得到“齐天大圣”般的认可,也是落得个虚名。妖猴意味着贱民,大家见你有能力也只是表面和气,不想跟你一般见识,反正你再跳,也不会飞上枝头变凤凰。
02 修行是一个人的事
人的成长,往往都是发生在一瞬间。
什么是修行?修行的结果是一个人从懵走向悟。读过之后,感觉西行之旅,这般苦难的修行主要是悟空一个人的修行。从一个嚣张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齐天大圣,到拜入沙门、保护真僧、跋山涉水、求取真经的出家人。十万八千里的路程,不过他一个筋斗的距离,然而他知晓这一切的本质,心甘情愿地走了十四年。曾经的大闹天宫,于他而言只是过眼云烟,随着紧箍咒的低吟,他性格中的棱角被一次次地磨平,再不会像五百年前那般不懂礼数、不守规矩。他要按照上面的纪律要求来成长进步,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我已经给你设计好了模子,你不要胡来,不然要受惩罚。西行之路是悟空的一场自我救赎之路,冥冥中似是因他而起,又因他而终。
换个角度来看,紧箍咒能否算作一种信仰呢?如果不是别人施加给你,而是你施加给自己,你用一个坚不可摧的思想来强化和禁锢自己的大脑,促使你成为自己希望或者意愿成为的那种人,岂不是很好?这样你就是一个高度理性自律的人,你的紧箍咒就不再是限制你发展的围栏,而是帮助你腾飞的肩膀。
悟空悟空,是否有领悟虚空之意?佛家讲“虚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一切凡尘,空空如也。悟空有火眼金睛,可识破万物,但每次都是看破不说破,点到为止,让唐僧等人自己去悟,此乃天机不可泄露,大智慧也。相比之下,唐僧讲修行,讲悟道,多在口头上,他的内心并没有真正地领悟佛家的要义,他讲普渡众生却非众生,他讲看破红尘却非看破,他西行求取真经,为完成唐王授予的旨意,他并没有真正了解到这个真经的奥义,所谓利用真经的思想精髓在心灵上解救南瞻部洲的众生百姓。
03 天上微举动,人间大作为
这个蝴蝶效应就非常明显了。龙王打几个喷嚏,人间就迎来一场甘露;悟空打翻八卦炉,人间就出了个火焰山;天上神仙的坐骑偷跑人间,就能占山为王。不禁让人联想到朝廷的一个小政策,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大的影响。朝廷官员的家眷到地方上来,就要有人恭维,有人奉承。如此一来,也不曾有什么王法可言。毕竟每次悟空将妖怪捉拿的时候,一旦妖怪是从天上偷跑下来或是如来安排的,都会有相应的人领取,跟大圣道个歉就草草了事了。
好些时候,西行四众遇到的劫难都是如来安排好的,不想他们取得的过程太容易,又担心他们完不成任务。表面上让唐僧去取经,实际上安排三位武将护送,暗地里还安排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珈蓝,甚至土地山神、太白金星、观音菩萨等人保护唐僧,动用人力物力可想而知。如此说来,一方面看上面交代好任务你们有没有偷懒,另一方面看你们完成任务的能力有多强,能否帮他们解决人间百姓的一些基本利益问题。但在这中间引起人间的血雨腥风,该管做谁的头上?可见朝廷的面儿有多大,只要他们想做的事情,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必须要做成。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抓牛魔王借芭蕉扇那一回合,恨不得把当年抓齐天大圣的团队都招来了,一个人拿不住就两个人上,两个人不行就一群人,反正不借芭蕉扇就一定要打到你服为止,而且最后还要把你变成牛牵着走,连着铁扇公主也皈依我佛。这太特么强势了!你敢阻挠朝廷办事,不让他们西行取经,那还了得?
04 团队协作是真理
取经路上,四个人的性格经常发生不和,而且每个人的性格又太分明。
首先说悟空,他在团队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谓西行主力军。他果断、好强、谦逊,遇事不慌乱,有功必礼让。多少次唐僧都是因为悟空的所作所为而被人高看一眼,可见悟空的存在对于团队来说非常了得,是唐僧这个队长修来的福分。他多次向团队建言献策,虽然未被采用,工作劲头却始终如一。当然他有时还是过于逞能,虽然很优秀,可以说有炫耀的资本,喜好别人称赞、认可他,尤其是听到唐僧念叨他的时候,最为心软,但这也极易被他人利用,由于他“耳根子软”吃过亏,曾经被妖怪算计过,这算是大圣的一个弱点吧。总之,这世上终究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我们才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不断打磨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接着说唐僧,他虽为师父,一个团队的掌舵者,但却经常成为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绊脚石。他固守己见,经常是凭着自己的性子来行事,不听周围人劝谏,尤其是悟空的意见,这就导致他动不动就被妖怪抓去,还要悟空等人去营救,不光自己性命受到威胁,无形中也耽误了取经的时间。这在团队运行的过程中,是个非常大的威胁。他两次抛掉悟空,好在悟空心思不二,不然被别的团队挖走了,我看你唐僧怎么过得了那八十一难。《西游记》中的唐僧很软弱,一遇到惊吓就软瘫在地上,事事依赖悟空等人,但看过《玄奘之路》,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陈玄奘是一个多么坚毅不屈的人,西行路上很多看似不可能通过的地域,直到现在也考究不出来他是如何通过的,我想这大概是作者想要借这种反差来讽刺什么吧。唐僧有时也毫无责任感,悟空他们一有什么事,他就要抛开师徒关系,作为领导者,完全没有为手下担责任的心,换成谁是悟空,都会心凉的。印象中,唐僧似乎有一点不容置疑,他具备一定的定力,就是不管什么客观原因,终究没有被女色所打动,而停止了西行之路。总而言之,一个团队有一个明智清醒的领导者,对团队而言是多么重要。
最后说八戒和沙僧,八戒的贪婪和欲望直到真正取完经的那一刹那,似乎才消逝。八戒在团队中似乎并未做出什么丰功伟绩,经常拆悟空的台,跟唐僧说小话,导致唐僧念紧箍咒,悟空遭殃,一遇到困难就教唆沙僧等人分行李各奔东西。并且他的贪吃和好色在我看来确实登不上台面,如此说来,他的存在似乎更加衬托出悟空的睿智与专注。如果非要挑出他的优点的话,只能说他有时还算任劳任怨吧,师父和师兄说什么他也都会去做,可能事后会多嘴几句,但并无顶撞之意。只是能力略显不足,有时想为团队做点贡献,抢个功回来吆喝一下,却经常事与愿违。而沙僧这个人,只能怪电视剧《西游记》害人太深了,感觉这个人没什么存在感。读了此书,发现沙僧其实是一个很理智、很清醒的队友,他可能技能方面不够精湛,却能做好自己那一份本职工作,悟空与八戒吵架的时候,他经常都是一句话把话题拉回到“取经”上面,不扯那些有的没的,总是能够及时发觉队友之间的不安定因素,并及时制止,因此我也对沙僧的印象大为改观。
综上,团队的协作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队友之间求同存异,队长则负责挑起“一锤定音”的重任,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一个成功的团队应有的特性。
05 杂七杂八
除了上面的几点,再谈一些杂感。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说到这,就不得不说唐僧这个人,他是金蝉子转世,出身好,人长得又英俊,一路上遇到的女性,不论是人还是妖,基本上都想和他结为夫妻,或是吃他的肉。遇到的皇族和百姓,见了他也不避讳和他攀谈,与悟空、八戒、沙僧三个“丑”徒弟形成鲜明对比。可能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以貌取人”的现象不论古今。感想一是这是对一种偏见价值观的讽刺,三个徒弟虽长相怪异,却心地善良,各怀武艺。感想二是打造自己始终应是自我实现的第一选择,你优秀了,自然周围的人会不自觉地想要接近你,无需你主动向谁献殷勤。
天上的制度严苛,不讲人情。在朝廷内做官很辛苦,事情多、假期少、任务重。金吒、红孩儿给观音菩萨干活,见父母一面非常难,基本上不能回家。朝廷的人是不容侵犯的,金蝉子不听如来讲经,就转世为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鼠精咬了如来,就必须要派人将他打死;玉帝下届巡视,见一国皇帝不小心打倒雕像,就三年不下雨,直到鸡吃完米山、狗舔完面山、火烤断锁为至;沙僧因在蟠桃会打碎了一个琉璃盏,被贬入凡间去取经;等等。由此可见,朝廷内法纪严明,人情淡薄,而且基本上是一棍子打死,很难翻身。
人都是有私心的。如来给观音菩萨三个钢圈——金箍咒、紧箍咒、禁箍咒。然而观音收服了三个实力相当的妖怪,却只派给唐僧一个,另外两个为自己所用。想到朝廷下达给各个县令的通告,给了相应的资源,至少也会被这个县令私藏一半,毕竟上面交代办事,办完事自己也要从中获利,才是一石二鸟的精髓所在。另外,最后师徒四人到达大雷音寺取佛经的时候,阿傩和迦叶向唐僧要劳务费,唐僧不给他们东西,他们就给无字真经,反过来给了他们紫金钵,他们却只给了之前一半卷数的佛经,而且整个过程如来竟是默许的。可能这些经卷也是如来的宝贝,他舍不得给,又不想眼看着南瞻部洲不管,就只能打个折、造点福了。想来托人办事,还是要准备点“货”的,所谓“礼”多人不怪嘛。
百姓缺乏信仰。文中把行善和皈依摆放到一起,故意的吧?举国上下都念佛经,就算行善,于是上天就感动了,把米山面山都消掉,这未免有点形式主义了。百姓没有信仰,所以见到飞升啊、观音啊,这些所谓出奇的举动,权威的人物,就开始拜。旨在表达人们一旦惊讶于未知事物的强大,就会对其有所倾向,导致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以及对事物客观判断的盲目性。
06 结语
因果终须报。天上、人间的种种因果,有时是人得罪了老天或者天上的神仙,有时是曾经年少轻狂、莽撞冲动造成的恶果,有时是天上的神仙喝酒误事疏忽了工作、遗漏了圣兽,有时是天上的神仙相互伤害、私自下凡。这一切皆有因果,皆有轮回,一切尽在这五行三界之中。
“有”和“无”的存在与否,我们何必要太执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