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史料里,我们每每能读到权贵阶层奖掖后进的故事,以至于一时很难理解像杜甫这样的大才为何就是走不通门路,得不到赏识。
其实人情世故的规则并不难解,权贵接引人才无非有两类,要么是岐王那样的富贵闲人,会欣赏王维那样多才多艺、形容俊雅的才子;要么是有政治动机的官僚,要借此广植党羽,扩大自己的声望和势力。
杜甫既没有王维那样的相貌和才艺,也没有政治站队的心思和眼力。像他这样的人,落到“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下场,其实并不令人意外。
时势偏偏也和杜甫作对。奸相李林甫担心民间疾苦上达天听,暗中动了手脚,使杜甫参加的那场科举考试无一人中选。李林甫为此向玄宗皇帝道贺,说这样的考试结果当真证明了野无遗才,证明了陛下是何等之圣明。
落榜考生自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有的人回乡复读,有的人留在长安寻找新的机会。
杜甫就是后者当中的一员,其境遇正如今天怀着满腔热情租住在阴冷地下室的北漂一样。盘缠已经耗尽,机会却永远不曾到来。本以为只要挨到下个月就会有转机,岂料挨过了一年又一年;本以为总会挨到峰回路转,岂料这一路只是每况愈下。
人们总会用“既然冬天降临,春天必不会远”之类的道理来开解自己,却从来不敢认真想过:自然界的春天可以预期,人生的春天却无法预期。没错,人生的低谷往往都有尽头,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尽头到底还有多远,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挨到那里。人们也会在逆境中相信,既然倒霉的事情接二连三,那么未来的日子总该是光明一片,但没有人在买了一篮鸡蛋并接连吃到坏鸡蛋之后,会相信篮子里其余的鸡蛋一定都是好的。
毫无逻辑的励志信念支撑着我们的逆境生活,也幸好我们总是缺乏理性的。诗人比常人更缺乏理性,信念的支撑力也自然比常人更大一些。
天宝九年(750年),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杜甫抓住这个机会写成三篇歌功颂德的赋文呈献给朝廷。命运的转机似乎就此降临了。
唐玄宗欣赏杜甫的文采,特地安排宰相在集贤院里亲自考校杜甫的文章。这次考试成为杜甫一生中最露脸的一场演出,使他直到晚年依然对此事津津乐道,全不顾“好汉不提当年勇”的人生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