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湮灭》这部电影,总的来说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算是比较失望吧。这部电影拥有扎实的原作基础(这是听说的),可以变着法出彩的世界观架构,令人耳目一新的特效表现手法,但是当这些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却给人一种导演不带我玩了的感受。他本应该让电影循序渐进地抵达精神与肉体的毁灭这一高度(湮灭),结果却让我感觉——它做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让“你们”重新开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因为电影的节奏出了问题,这个节奏的问题是致命的。我把这部电影分为两个部分:1探险部分;2艺术部分。
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探险部分的描写,所以我就从探险部分说起。这个电影对于探险过程中新奇事物的制作是真的上心,“梅花鹿”“玻璃树”“植物人”这些设计真的是脑洞清奇且富有张力,在墙上“绽放的尸体”这种神秘可怖又充满美感的设计简直棒的没话说,“会说人话的熊”则是一登场就勾起了我惨痛的回忆(钢炼里的合成兽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灯塔里白色布景衬托下那不知通往何处的“黑洞”自然而然的勾起了人对于黑暗本能的恐惧。然而导演是如何处理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新奇事物的呢?导演把它们做成了广告,一个接一个摆在了我们面前,好像还在对我们推销:你看这个好看吧!你看这个吓人吧!你看这个998……好东西不是用来这么贱卖的,是要考虑前后铺垫来安插的。拿女主小队遭遇鳄鱼这一段来说,看到了船=坐船前进这个逻辑我们都能看懂,但是如果变成看到了船和身长好几米还会攻击人的鳄鱼=坐船前进,这个逻辑就说不过去了,要想说得过去至少要+无其他路可走吧,但是导演并没有进行处理。于是在这里这个庞大的鳄鱼没有融入到剧情的节奏中,而是变成了“强行插播广告”过后演员们谁都不记得它了。相似的叙事节奏在剧情中出现了很多,只是没有鳄鱼这一段这么明显,也就算是“植入型广告”吧。
于是我们一路伴随女主小队和广告牌前行,听说了各个成员的黑历史,查看了男主队影像记录,遭遇了熊的袭击,来到了惊悚片最容易让人诟病的内讧环节。显然导演没有让我们失望,这一段也如大部分惊悚片一样让人感觉不自然。内讧情节不同于其他情节,它是整场探险的转折点,这一段不可以简单的用女n有心理问题+女n与女主意见不和+女n找到了证据=女n发狂报复全队这种简单的逻辑公式来发展,更不能靠强收互相认识喝酒时候种下的伏笔来表现,这个场景需要一个刻画仅次于主角的人物来托起,并且在之前的行动节点中细节刻画情感的转变。拿确认女队友死亡的那一段来说,女n至少要问一句“你怎么确定她死了?”这类话语来表现自己感情的强烈而不易察觉的变化。总的来说就是用女n在这段搞内讧没问题,但是总感觉差那么一口气,憋着难受。
伴随着小队的分崩离析,女主抵达了灯塔,故事自此转入了艺术部分。对于艺术部分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毕竟对于这类描写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抓耳挠腮也找不到门道。就像电影中的一段描写,“保鲜膜”内的一切都被折射了,我当时就在脑内成像折射了万物是一种什么场景,结果啥都想不出来,最后只好按照打破边际并融合来理解,才稍微有点成像,有了这个像才开始理解这里发生了什么,从理解往后才可能抵达艺术层次的欣赏吧,反正我感觉要做这部电影的艺术欣赏自己还差的远呢。
终于来到电影结尾,男主女主拥抱在一起,眼睛里闪烁着非人的光辉,让人沉思不已——回来的到底是真的女主吗?“保鲜膜”没了但是这俩种子算是种下了?刚才看的故事是真的还是这个生物编的?这电影深层次探索的湮灭到底是个啥?………………本该是这样的,但是我却不能毫不纠结地进入这一类思索之中,因为我满脑子都是——它做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让“你们”重新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导演把整部电影大部分的闪回用在了揭开女主不忠于男主导致了一切的开始这一爱情伦理问题上。多么重要的闪回啊,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层层递进,一点点揭开女主不堪回首的往事,细细地暗示并刻画了男主知道了一切不愿伤害又不愿接受的内心活动,一丝丝地倾诉着男主女主想要重新开始而又做不到的惆怅………………我的妈呀,我看电影带着的这一颗硬核科幻的心都快被你带飞到天涯海角明月桃花处了。再定睛一看,哪还有什么思考,只剩下一句:就算一切都变了,我们还能重头再来……
说不定导演想要达到的就是这种人类个体事件与物种全体事件相交错共生发展的艺术效果呢,只不过让我主次不分精神分了罢了,如果导演有这一层用意或者更深的用意,那我只能默默告辞了,毕竟对于艺术我只能用我的理解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