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诗'学思行系统"

一、为了学而学?

越来越多的人将学习视为一项终身为之而奋斗的“事业”。台湾有位87岁的“学习达人”自嘲,活到老,学到死。

回头来看看自己,算不上“学习达人”,算混在学习队伍里的学渣吧,周一、周五晚上简书大学堂【余老诗新媒体写作】,周四荔枝微课,周日北大青鸟网营课。一周时间安排的满当当的。想坐下来写篇听课感,都要多霸占正常睡眠时间,熬出来。

一篇公众号里文章《你穷,因为太爱干货》

阿云,学习达人,很穷,喜欢听课,领了工资就报班。喜欢记笔记,把老师讲课的内容从头记到尾,记记记。每次课后,笔记不少于5页。

如果课后笔记少于了5页,会评价这个老师比较水,嫌老师讲的干货不多,抱怨不值得学。 不在乎和老师、同学之间关系交往。

一读者评论留言

学习,最重要的是背后的东西,最要紧的是思维模式。干货最误人,每个想知道干货的人都是偷懒不爱动脑筋的人,哪怕给知道了干货又怎么样?

读完有点心虚,我也曾是这样的热衷干货的偷懒人。

另一篇文章也和上一篇异曲同工。

《你穷,因为你根本没在学习,你只是拥有了“学习的感觉”》

是啊,我们每天忙着听课学习,看似很认真,是在乎那种学习的感觉?还是实实在在将听课内容思考、运用呢?

我好像听课时热情高涨,课后热情褪去,好像有一半又还给老师了。

“学会学习”这句口号听的耳朵都长茧了,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好像也有好多事情“学会”去做了,“学习”也好像一直在学。想不通为什么就是不能把“学会”和“学习”放到一起呢?

为了学而学,眼不管手,各做各的。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成功的路上不拥挤,因为太多的人都在忙着低头学习,来不及抬头看“学会学习”四个字。

二、为了写而写?

要练习写作,必须得经过思考,思考的过程其实是痛苦的。因为想表达出来的观点和不同于他人。想让写出来的文字给读者带去启发、带去有深度的思想。

在构思一篇文章前,往往由一句话,或者一个标题引起。忽然被触动了一下,好像感觉有好多话想说,等兴冲冲的落笔时,却发现不知道该从何下笔。

于是又开始了重新梳理思路,找素材,提炼主题。开始思考是正确的,但突然发现,思考的方向不对,不是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常常南辕北撤,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

为了写而写,手不管眼,又是各做各的。

我们总是习惯眼高手低,听课的时候好像全都听懂了,甚至觉得如果自己去讲,比老师讲的还会好。那来检验一下吧,就傻眼了。

学了不用,依然用自己的老套子,走老路子。听课的意见又何在呢?

三、学思行系统,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1、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写作研习社”每天都有点评接龙,老师会对我们的文章给予指导、建议或者意见,当时听了老师指出的缺点,也认为老师说的对,但懒于去修改,想着写下一篇的时候,注意这些问题就好了。

但结果往往是,下一篇会出现其他的问题。上一篇的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这样累计下来。会觉得老师点评,指导,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改善。因为自己没有去修改。没有认真对待老师给出的建议和意见。我行我素,自然写作上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时间去听课,但每个容器里所接收到的东西不同。有个名词叫“心智资源”,我们去听同样的课,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进驻“心智”位置。就像一张心理地图,它的范围有限,只能有选择性地接收,而大部分的内容会被屏蔽掉。

所以,每次听完课要把精华放进“心智”位置。

2、写作中想更快认识自己,多参加征文活动。

写作研习社举行了一个【同题异构散文职业写作】征文活动,关于同题异构,余老诗也提前发了两篇范文,还进行了语音点拨指导。但每个人写出来的“职业散文”,可以说多人多面。

记得社群里有一个小伙伴,她写的职业确实不同于别人,从她现在从事的职业,到“母亲”这一职业的转换,双重身份,双重职业,关于职业的思考以及对自己成长和人生感悟。语言干练,不乏幽默,视角独特。

如果你一直不知道自己写作存在哪些问题,只是盲目的在写。建议多参加简书的各类专题征文活动。

通过投稿、收到的读者和老师反馈意见,来修正自己的写作不足。

通过征文,去看别人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通过与别人比较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写作中,有哪些优势特点,又有哪些缺点不足。

然后分析判断,是去发挥特长,还是弥补短板。

3、复盘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循环是周而复始,没有起点,没有终点。起点也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

学思行循环系统也如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任何一条学习的道路上,都没有一劳永逸,也没有一蹴而就,循序渐进的“学、思、行”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圆满的。只有圆满了才能达到自己的心所指向。

任何眼不管手,手不管眼,都将是残缺的。

学来的干货如果不去运用,那干货就会变成水货。

听来干货如果不去加工创新变成自己的干货,始终还是别人的干货。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