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杂说】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意思是:春天到尽头了美人也老了,花落了、人逝去了,互相也不再知道彼此了。有些繁华过后一切成空的悲伤忧郁之感。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黛玉林妹妹葬花时吟出的《葬花辞》(也有人叫《葬花诗》《葬花词》),是全书最著名的一首诗,这两句是全诗最后两句。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 ),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顒遗腹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年过30还没有读过《红楼梦》这本神作。
说起我国古典名著之首,那一定是《红楼梦》。
《红楼梦》乃是古今中外第一奇书,胜过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读一部《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打开《红楼梦》,有人看到风流韵事,有人看到缠绵悱恻,有人看到风雅悠闲,更多是通过钟鼎人家,窥见人世宿命。
在人类文学史上,红楼是一座难以被超越的经典。
那大观园里大大小小百余个人物,人际关系、儿女情长、为官之道、艺术美学,无所不备。
一切人生的经历经验,人的喜怒哀乐,你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心的共鸣,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
所以我一直觉得,每个人一生,都应该认认真真读一次《红楼梦》。跟着它看遍人间众生相,历尽生活的辛酸苦辣。便终是明白了,什么才是伟大的经典。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说永远不要考验人性?
看到这个问题,瞬间想起《红楼梦》中的2个细节。
贾宝玉的丫鬟 晴雯,有3根慈禧太后那样的红指甲,那是金贵的象征。
但事与愿违,她的下场反而特别惨。
王善保家的趁她生病时进谗言,结果被王夫人认定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
人尚在病中,就被七手八脚拖下床,扒光身上的衣服,只留贴身内衣,丢弃在一间破屋中,惨死在冰凉的土炕上……
平日里,你或许心比天高,为人傲气。但你弱的时候,坏人也更多。
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 史湘云,在红楼梦中是个比较讨人喜欢的姑娘,不但能和众姐妹嘻嘻哈哈打成一片,而且和丫头们在一起也是平易近人,没有小姐架子。
史湘云的单纯、直爽值得称赞,但是,如果是做朋友,她却有被人诟病的地方,那就是见异思迁,亲宝钗远黛玉,宝钗走后,又在黛玉面前议论宝钗,让很多人不满。
我们常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是,在史湘云这里,便是:朋友的敌人,也是敌人。史湘云自从认了薛宝钗这个“亲姐姐”,便做了一个“坏闺蜜”的示范。不但对新旧朋友无益,自己也差点被孤立。
自从和薛宝钗“交好”后,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关系开始一落千丈,从背后议论到当面让林黛玉难堪,成功演绎了“朋友的敌人,也是敌人”的戏码。
像这样的人性洞察,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红楼梦》中,还有很多很多……
——林黛玉为什么讨厌李商隐?
《红楼梦》第四十回,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宝玉和姐姐妹妹们自然小心陪着。大观园里不仅有陆路,还有水路。于是行至荇叶渚,贾母提议坐船。一只小船坐不下,賈母带着薛姨妈、刘姥姥、李纨、凤姐等上了第一只船;而宝玉、宝钗、黛玉等未婚文艺青年们,上了另一只。
大观园里种了很多荷花,秋天,荷叶凋谢,在这只“文艺青年号”小船上,发生了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宝玉觉得这些残荷碍眼,于是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打圆场,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哪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却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贾宝玉是典型的可爱暖男,看到“女朋友” 黛玉喜欢残荷,也不管自己听没听懂,就赶紧对对对对对地改口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为什么天天写诗的林黛玉,却说自己最不喜欢李商隐?又为什么只爱他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解密《红楼梦》——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清朝文学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他最后近十年亲自修订的《红楼梦》手稿,都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为何在书名中着重强调“脂砚斋”?“脂砚斋”又是谁?
首先要说的是,脂砚斋是一个人。
翻阅脂砚斋评阅的《红楼梦》,在其手稿的字里行间,写下了许多朱砂批语。脂砚斋的批注被称为“脂批”,这种抄本就是“脂本”,都是由手抄录而成,全部以曹雪芹亲修手稿为底本,这些批注就像一把钥匙,总是在曹雪芹故设谜局时,把读者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之地。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有两条临终绝笔似的批语,写在曹雪芹所题“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眉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这两条批语明显是作者未亡人的口气。由此可见,脂砚斋究竟是曹雪芹的什么人呢?
【读懂经典—解密《红楼梦》中的疑窦迷案和人物性格】,一起剖析书中的疑迷案和人物性格!
(一)
第一回:十二丈应十二月,二十四丈应二十四节气,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者,一年周天数之百倍,百年也,喻人一生之期。度其大限将至,悲发此叹。
零一块者,言其为世所遗,不在五行之中,想想石头每以粗蠢废物自况,便能心知其意。待后我将第五十六回批来,诸君才会知人才浪费有多大!那一整套园子治理(改革)方案若在石头所处时代推广到全国,朝庭文件下发到全国,则到辛亥革命时国家已发展了百年,积累了百年,何至于处处挨打!
不得志者,终托佛老,此又是古时读书人最终出路。细玩僧道同行自明。
"凡心已炽,不得已口吐人言。″不得不说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炽”字写尽天下为利往来者。执着如斯,岂不犯傻!
"朝代年纪、地、舆、擂邦国″句中之"擂″字,通㙼,推石自高而下之义。①对邦国自上而下的推衍;②推此粗蠢愚顽石头自上古邦国到而今邦国,则可知如此类石头历代皆有,非止此一块,此仅作代表耳。应非衍文。繁多版本中,不加深究,篡删之。
回中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答,与五十回贾母论戏一文互看,针砭鄙陋文风。
"有城曰阊门者″。阊、娼、昌,一语三关,一石三鸟,中哪一鸟,看官各人意会去。如此用字处,暗伏许多机关,所谓春秋笔法,宜从微言中读出大义,方能有得。
(二)
我以前读《红楼梦》,都以一个看客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到深情处,还要站在像上帝的角度对各个人物的命运悲悯地施以同情的眼光,常把自己弄得像个毫无瑕疵的完人。以这样的态度去读,即使读一千遍,把书读破也是枉然,对于自己的成长无半点益处,哪怕读得很深的程度甚至写出高深的论文,俨然一个红学家样~风月宝鉴永远是照别人的,而不是照自己的。
读到贾瑞一节,我们多以憎恶的情感和鄙夷的眼光去看待~~~或多少有一点点同情的话,主要来自于对王熙凤歹毒的本性的反抗~~~然后都不愿去深刻追究,极快地要进入下一个以后的情节。这其实是一种逃避,因为怕真切地从贾瑞的身上照出自己不堪的面目来。
我以为我在不断觉醒,不断地改造,之前常常以为德业有所进步而沾沾自喜,可是一旦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时,自己一心一意要改造掉的东西全剖复活、释放,于是沮丧,觉得一直在做无用功,才真正体会到知行合一之难行。亦无可奈何,人既然活着,就要进步,还是带着满目疮痍,继续前行吧!然后痛定思痛,重新整理行囊,忽然发觉并不是空空如也底朝天,抖口袋翻转来时偶然收获了从缝隙掉到地上的小小的惊喜~~~意识到知行合一之难~~~虽然小,却掷地有声~~~这应该是我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一切被我视为无用功的,其实都是辛苦(或痛苦)的积累。
在要改造自己时,往往要首先作自我的认识,然后分析一切病根的所在,并找到对的方法,第一步就是正视它,接纳它的存在……在这个正视的过程,往往会有意无意回避掉一些方面,这种回避源于深层的潜意识地对它的排斥。情欲是《红楼梦》的主题,因为情欲就是人性,并且是一体两面,整部书发展的线索就是人的共同的情欲加上各种偶然的诱因发展成不同的结果,这种结合和结果就是宿命论的立论处,人各有命,然而细细考察来,各种宿命的结果又都有它的起因,比如贾瑞其人,他的结果的死,可逆推到他的愿生态家庭,祖父怕他学坏,然后为其把一切坏的因子都过滤掉,最终在被强烈的情欲裹挟着的骗局面前亳无抵抗而死掉,因果是那么明显,给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好标本。
《红楼梦》把情和欲分开来写,这一点我完全赞同蒋勋老师的观点,情欲即感观,被升华的部分叫情,是高级的感情,沉沦的部分叫欲,是低级的,但也不能说哪个好哪个坏,因为东方思维的基础是阴阳论,说阴阳论为二分法是不准确的,因为阴阳又是一体的,并且随时会互相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地分阴阳,乾坤生六子,六子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成卦中又有不同的主卦,与与之相对的又结成夫妇,生出各自的子息,不同的时段又有不同的主,形成各自的体系,循环往复至于天地穷尽。分了还能合,由千千万万又合而为一,整个过程就像一呼一吸的关系,即扩张和收缩之间不停地转换,一呼一吸之间不知又产生了多少毁灭了多少……人永远活在幻像中,缘起缘灭成就这个世界。
被升华的部分叫情,是高级的感情,沉沦的部分叫欲,是低级的,但也不能说哪个好哪个坏,正如从太初混沌未判中,生出青气和赤气,青气轻清上浮为天,赤气重浊下降为地。这是我们的思维基础,来自于圣人(远古历代有智慧的先民)的法天象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始画八卦…″"八卦成立,象在其中矣…″天人合一观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那么被升华的感情就是上浮为天的轻清之气,沉沦为肉欲的部分就如重浊下降为地的赤气,又比如驾车,浊气相当于汽油,经燃烧后变成动力,燃烧后输出的部分就是青气,有天的特质,天的特质是自强不息,于是我认为浊气是产生一切的开端,自然而然,欲望是一切行动的动力,只不过被升华的部分必须升华到老司机的头脑,可以驾驭这辆情欲的机动车,不至于让它成为脱缰的野马而毁灭,贾瑞就是没有学到驾照的无证驾驶者,他咋能不毁灭!
我突然意识到,我有一大部分的贾瑞,而我潜意识里再回避,未予正视,原因是自先设定它是不高尚的,龌龊的,肮脏的,于是不予接纳与宽容,然而它却要时常作祟,殊不知它也确是我的一部分,并且真实地存在……
蒋勋老师的《蒋勋说红楼梦》,说得真好,充满人性的光辉!值得一读,特作推荐…
(三)
早先读巜红楼》,以为后四十回是高续写,于是先入为主,而忿然曰:狗尾续貂,觉不忍卒读。近来读之,初觉后四十回接得生硬,气不连贯,再有一些新字词进入,语言习惯也与原语境不相融,而边读边遗慽。欲窥是书全貌,仍然认真读下去。渐生好感:若无前八十回,则真是续写的话,续者也堪称大家了。又读中愈觉出许多文中有前文习慣,于是便认定后四十回多是原作者零散残篇。后人认为的续写者只是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连接生硬处即是缺失严重处。故初论定:后四十回原稿并非全亡。
(四)
《红楼》其实是以小说稗语对《春秋》、《礼记》作世俗的发挥啊!这应是其警世的主旨原意。伦常崩坏,败毁之兆!重建纲常伦理,应该是小说背后的主张之一。
在后四十回中,几处提到南方,如一百六回,贾府被抄后,"贾母听了,喜欢道:`咱们都是南边人,虽在这里住久了,那些大规矩还是从南方礼儿,所以新姑爷我们都没见过……'……"南方礼儿″应该是指周公之礼。″"虽在这里住久了″照应前文"反认他乡是故乡″,虽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锦衣玉食,声色犬马,但是无时不心心念念旧邦国,忘国奴之隐痛如斯,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大难来临处,劫后余生时……两汉之慓悍,魏晋之潇洒,唐宋之张扬奔放的个性,早已掩埋在"奴才该死″之下了,怎能不"字字看来皆是血”?否则又何必"十年辛苦不寻常″?曹翁深得春秋笔法!若司马迁在世,定会为他作《曹雪芹世家》,至少列传!
(五)
说是对儒的发挥,也不完全。是我表达得不准确~~不关是对某一的发挥~~毕竟人或作者本人是个文化混合体,并非如机器,主张某而将其余全筛掉,择其善者而从之,可矣。
按小说情节发展规律来看,本应是个纯悲剧的结局,多数人看来应该是这样。续写结果干得到悲不喜的,故论后四十回为续写。其实,作者在写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变化,纯悲的话就太残忍了(特别是对自己),留点希望。或写了未整理也未可知(可能性不大,说未写完已被小说本身所否定~~"增删五次,披阅十载。″或本已结局,而在增删批阅中改了也未可知~~总之,作者本人想而未能为当时病态的社会找到个好出路……
(六)
一句话:都是猜的。世事怎禁得一个猜字,一个猜字成就红学,怎一个猜字了得!
(七)
周礼并不繁琐,简明而实用。被后来儒生越演越冗繁。今之批判者多以演冗繁处批儒,冤哉枉也。此亦实为断章而取义,舍本而逐末,我视之为文革余孽。
比如河流污浊而将水皆论为污浊,如是则天下再无可饮用者。谁又敢说曹翁把儒家全丢了呢?
(八)
鲁迅先生说得好: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的论。把曹翁身上汇合的文化渊源全概括了。所以啊,后来读者无不自说自话,各执一见,然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成红学各派。成派既体现出各自认知颌域的局限。也充分证明,《红楼》是座永远挖不完的宝藏。大哉!曹翁…
我觉得,曹雪芹写书时,没有先去设想"我要写个悲剧″,然后开干。而有一点是明确的:为闺阁女子列传。
(九)
甄士隐几遭变故,投奔岳丈一案,为古今寄人蓠下者一哭。岳丈封肃行事作为,势利小人嘴脸跃然。士隐接济雨村,暗伏雨村心硬如石,薄情寡恩的奸雄嘴念,真小人也。如是类人大行其道,则侠义小说尽出,作为人性温暖缺失的补济。
"至晚间,正该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府太爷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说着,不容封肃多言,大家推拥他去了,封家人个个都惊慌,不知何兆。″……至次日,早有雨村送了两封银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封肃喜的屁滚尿流(用词太不雅了),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一乘小娇,便把娇杏送进去了(可见做官真好)。
宠辱若惊,说的就是这个老岳丈的情状,如封肃者,何其多矣!君亦不觉已是梦中人了乎?
一局输赢料不真(一切充满变数),香销茶尽尚逡巡(还留恋什么)。欲知目下兴衰兆(的确有兆),须问旁观冷眼人(旁观者清,旁观者一入局就迷了,千料万料,料不定自己终遭发配,可谓给了深藏机巧,心术不正者当头重重一记棒吼。)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已经给过你警告了还不收手,就等着到监狱里一把鼻涕一把泪,对不住这个对不住那个地写忏悔书去吧。平安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惜福吧,人不是每天都会有好运气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到贾珠的死,这家人也够倒霉的,该当背时,唯一的略可望者。损成才之子,便是衰败的徴兆。
(十)
贾雨村个性复杂,是个矛盾的混合体。落魄时,寄存于破庙,仍然发奋读书,不坠青云之志。破衣烂衫,与乡绅名流交往,亦能气定神闲,慵容大度,举止随和,不卑不亢。酒兴一来,赋诗言志。人也生得是仪表不凡,无形间流露出名士的风流。
接受士隐的周济盘缠路费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并没有喜形于色(恰如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雨,內心岂有不喜的?至此你自然会联想到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中应雷声而著落的刘备),感激涕零,诸般发愿,真英雄也!心机深重如斯!
参看"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士隐…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我言不谬吧?进京一事,明明早已急不待待,急火攻心,却要装得气定神闲。"不及″二字是点睛之笔。可见雨村的潇洒多半是装出来的,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做不到真潇洒,利禄上的蛀虫,一门心思就是个钻字,雨村深不可测!只是还缺乏世故,只凭一己之力,单人独马就去打天下,一方面也说明准备充分底气足。吃过几次亏碰过几次壁后,他已经意识到关系网的力量之巨大,而能认真听取门子的意见,弄到护官符后才坐稳了的官府。
一开始,雨村也想施展抱负,做个好官,于是杀伐决断,得罪人多,被寻隙参了一本,把纱帽丢了。官被免后,不着急,仍然到处游历,寄情山水,找机会待时而飞,两不误。钱用完了,就去干家教,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从未听其抱怨叹息命运多舛。不救恩人士隐的女儿香菱,却去卖起了薛家的人情,凡事只捡于自己有利的方向去做,"宁教我负天下人″,又像极了曹操。清除隐藏在身边的炸弹,轻松搞死包藏祸心的身边人冷子兴,好手段!于论人“秉赋″一节,简直又是个哲学家。
总之,雨村体內五颜六色,相互激荡,横冲直撞,左冲右突,快要爆炸的节奏。看他像好人时,他却坏了,说他坏吧,读书人的气息时不时又放射些出来。总体上看,又是另一个侧面的贾瑞,都是一个欲字惹的祸。
(十一)
《红楼梦》开篇一句"当日地陷东南。″没下文了,便从"东南一隅″起,三两笔介绍到甄士隐(脂批:真事隐去)。开篇没下文处,是隐去了许多故事。"东南″,应是明的象征。明首建都南京,朱棣迁北京。中国古人论方位,是以陕西为中心的。则南京在东南,"地陷东南″隐喻明王朝被颠覆。"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此处脂批为"金陵″。南京别名金陵,又名石头城故,书初名为《石头记》,就知是记录政权倾覆后遗民生存的世态。被歧视下的苟活、怀念、挣扎和绝望、痛苦不堪,扭曲着每一个灵魂,"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怀不足之心。″贫贱者为衣食奔波,麻木,为活下去而放弃尊严,如刘姥姥状,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岂不是以笑当哭?熙凤偶发的善心为她的姑娘种颗善缘的种子,最终她的女儿得救出火坑,可不单单在讲因果,难道不是在歌颂贫贱者骨子里的善良吗?甄士隐周济了贾雨村又怎样?好在贫者多,富贵者少。贫者多,善种的土壤丰厚,恶虽恶,而恶种土壤有限。待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时,就会迎来"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场面!
富贵者的富贵根源,不言自明。表面上风光华丽,内心遭遇了哪些酸楚,谁又晓得呢?富贵者最要面子,自尊心最强。八旗厉害了,见到皇帝还不是一样喊"皇帝万岁″,"奴才该死″?八旗里面也要分三六九等,人上有人欺,还真是自家才晓得自家房子漏。常受打压,难免自卑、阴暗,加上又要面子,便用锦绣繁华来掩盖,以及用物欲来填补心灵的空虚。鳖屈多了就要发泄,于是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不断玩物不断丧志,最终灵魂扭曲,彻底丧失人格到父子聚麀的地步。宝玉如污泥中长出来的青莲,是大腐朽中唯一的觉醒者。士隐因自家所处地理位置,未卷入这种是非场中,过着神仙一样日子,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得了个地利。
开篇几笔,叙出士隐,是个乡绅名流,家景殷实,有文化,闲来饮酒赋诗,观花修竹,又有几个在神京做官的朋友,往来是不怎么有白丁的,很有小资情节的一个人,绝非树小墙新的附庸风雅者可比。又辨得"义利″二字,这样的人,做个朋友准没错的,处起大家轻松自在,你不用怕他搞你名谈而对他设防。
世事最怕无常二字,本来过得风平浪静的,偏要先做个梦,弗洛伊德把他给规划了,家人霍启抱英莲去看花灯,大夜晚人多事杂的,偏偏尿胀,小解在情理之中,合该出事。和尚炸供火烧连营,鼠盗蜂起抢田夺地,天灾人祸一发齐赶将来。无奈去投奔个岳丈呢,一天唠叨抱怨,亳无实质性帮助不为,还要把你的银子半哄半赚,可恶的是逢人就说你这样不行那样不对,"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又一味好吃懒做等语。″看人的进化程度,标准只有一条:是否有同情心。
——《红楼梦》中的千古绝唱:
1、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2、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红楼梦·第五回》
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五回》
4、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5、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第一回》
6、开到荼屟花事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7、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红楼梦·第八回》
8、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9、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第五回》
10、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红楼梦·第五回》
11、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12、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13、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红楼梦·第五回》
14、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15、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红楼梦·第五回》
16、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第一回》
17、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红楼梦·第五回》
18、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红楼梦·第一回》
19、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红楼梦·第五回》
20、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第五回》
21、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22、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第二回》
23、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24、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25、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红楼梦·第七回》
26、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红楼梦·第三回》
27、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
28、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29、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红楼梦·第七十回》
30、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红楼梦·第五回》
31、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红楼梦·第一回》
32、正不容邪,邪复妒正。——《红楼梦·第二回》
33、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红楼梦·第五回》
34、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红楼梦·第五回》
35、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红楼梦·第一回》
36、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红楼梦·第三回》
37、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红楼梦·第五回》
38、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红楼梦·第五回》
39、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40、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红楼梦·第三回》
41、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42、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红楼梦·第五回》
43、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红楼梦·第五回》
44、大丈夫相时而动。——《红楼梦·第四回》
45、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红楼梦·第二回》
46、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红楼梦·第五十回》
47、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红楼梦·第三回》
48、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49、文死谏,武死战。——《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50、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51、得饶人处且饶人。——《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52、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红楼梦·第五回》
53、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54、闲处光阴易过——《红楼梦·第一回》
55、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第五回》
——附件:
《红楼梦》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对国内和世界两方面的影响:
一、国内影响
1、《红楼梦》问世不久,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三十年,被人们视为珍品。“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刻《红楼梦》程伟元序)及用活字印刷出版后,立即流行南北。
2、从清代一些文人笔记的零星记载中,看到《红楼梦》已成为当时人们谈论的中心。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在谈论时,有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3、民间戏曲、弹词演出《红楼梦》时,观众为之“感叹欷 ,声泪俱下”(梁恭辰《劝戒四录》)。甚至有人读了《红楼梦》,由于酷爱书中人物以至痴狂(见 《三借庐赘谈》《庸床斋笔记》等书)。
4、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直至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明显受《红楼梦》影响,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就更不胜枚举。
两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有的现象。
二、世界影响
(一)对日本的影响
1、《红楼梦》最早流传到海外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时由浙江到达日本的一艘船上载有67种中国图书,其中就有“《红楼梦》9部18套”。 曲亭马琴的代表作《南总理见八犬传》中,八犬士每人出生时身上都有一颗灵珠的构思,很可能是从《红楼梦》中宝玉含玉降生得到的启示。
2、1892年,森槐南翻译了《红楼梦》第一回楔子,发表在《城南评论》第2号上。以此为肇始,各种形式的日译本层出不穷,这也使得更广泛的日本民众能够走近这部来自中国的名著。直到20世纪30年代,许多日本人到中国留学时,都还在用《红楼梦》学习标准的北京话。
两个多世纪里,“日本红学”的学术文章和译作从数量上看一直都在国外红学中占有领先地位。
(二)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1800年前后,就有了中、朝文对照的全译抄本《红楼梦》,成为朝廷文官受命为王妃或宫女提供的消遣读物。由于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朝鲜半岛的文人们还创作了风格类似的作品,如《玉楼梦》《九云记》等。
(三)对法国的影响
1981年11月,《红楼梦》法文版由伽里玛出版社列入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丛书中出版,社会上顿时掀起一股“红楼热”。尽管这套3400页、分上下两卷的法文《红楼梦》定价十分昂贵,但已经再版4次。三位翻译家并肩战斗的故事,还被成都出生的旅法华人女作家郑碧贤写成一本书《红楼梦在法兰西的命运》。
(四)对英美的影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教授王际真英文节译本译文流畅、准确,导言部分被誉为英文翻译本之冠,受到西方读者的好评,影响较大。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霍克思的新译本最大特色是灵活,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比如将“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译为“没有面粉做不了面包”等,深受英语读者的欢迎,算是在西方世界影响较大的《红楼梦》英译本。有专家把它与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相提并论,认为都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五)对西班牙的影响
博尔赫斯选译了《红楼梦》的部分章节,1940年出版。在博尔赫斯眼里,《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现实与梦境的交替模糊,与博尔赫斯在文学创作中所钟情的迷宫、镜子和幻境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契合。
因此,尽管博尔赫斯以对长篇小说挑剔而著称,却从来不吝于向《红楼梦》献上他的溢美之词。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赵振江在秘鲁专家米尔克·拉乌埃尔从英译本转译的西语《红楼梦》基础上,翻译出一个更好的西语《红楼梦》三卷本,于1988、1989和2005年分别出版面世,引起了巨大轰动,备受好评。
——注:以下为扩展资料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1、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2、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
3、《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
4、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
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参考资料来源:红楼梦 (清代长篇人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