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教育
开始写的时候, 才发现脑子里其实很乱很空, 好像没有一个核心, 过去学习的那些文言文就好像春去秋来,只是为了考试, 所以走了一个过场, 并没有真正印在脑子里。 提笔的时候, 觉得没什么可写的, 能想到的只有被感动到的只言片语。 为什么? 因为是机械化的教育。 一个人的教育和成长, 需要长达几十年的观察和及时反馈, 它会跟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并不是这样——一些人指定了一点东西, 然后其他人背下来, 然后就是受教育了。 真正的教育, 是悉心培养, 是栽培, 不是每年来了又去的陌生人。
而能够实现长达几十年的栽培的, 是父母和家庭, 甚至是家族。 因此对一个人的一生的改变来说, 更重要的,其实是家庭的教育。 现在的这种模式, 提供不是教育, 而是机会。 一个人能在短短几年中学会的东西很少, 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离开学校之后学到的东西, 才是真正的属于你自己的知识”。 知识学不完, 而学校和当前的教育体制, 提供的是机会, 一个通过考核,比赛,日常交流了解其他人的机会。 富贵的知道贫穷的是什么样子,贫穷的知道富贵的是什么样子, 柔弱的知道刚强的是什么样子, 平和的知道霸权是什么样子, 以及通过这样的机会, 获得进入其它平台的路子和途径。 比如高考考的不好, 考研可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 可以换掉不喜欢的专业, 重新调整人生的方向等等诸如此类。 但是它们都是机会,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不是教育。 教育对每个人,都是一个耗时非常长,消耗非常大的项目, 可能延续一生才会结束。
亦或者, 换一个角度来说, 对一个还在学校的学生来说, 真正的教育和学习, 并不局限在课堂, 你应该将从小到大的整个过程串联起来, 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和规划, 这个目标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 这个规划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制定的。 老师可能会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安排, 其他同学也会有自己的目标, 但那些都不能拿来用, 必须有一个对自己度过每一天的审视和长达几十年的预测和规划。 虽然它是多变的, 但却如同指南针一样在令人迷茫的细节和每一天的突发事件中进行定位和调音。 学校是资源, 教育在本身。
而对在工作中的人们来说, 缺少学校的约束, 更容易迷失最初的方向, 甚至因为缺少了很多保护, 反而需要更多的自查和自省, 需要更多的对自我的观察。 它有更多的压力, 有时候因为选择得不好, 视野也会受到限制。 这是一个直到死亡才会结束的教育, 对自我的教育。这个角度有很多值得讨论的东西。 因为它是真正的生活和生存。如果说学校的竞争是在泳池里划水, 而在社会中的竞争, 是真正的在血与火中生存。 每一个设计走查, 都比毕业答辩更严格, 每个设计的诞生, 都涉及到更庞大的知识体系, 每个产品的最后, 都涉及到能不能真正解决人们的问题。 每一天,都是严肃而具有尊严的生存。
粗糙的开始,不要小心翼翼
一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 总是对着帖子小心翼翼的模仿每一个角度。 这是不可取的。 小心翼翼并不能驶得万年船, 因为首先你并不会活一万年, 其次, 小心翼翼很多时候挤走了做更多尝试的机会,挤走了看到更多角度的机会, 因为你的时间都浪费在了小心翼翼上面, 所以可能顶多就驾驶这一艘半艘船。是看不到别的船是什么样子的。
放开了随便乱画之后, 才开始注意到字体的结构和整体的安排这个层面, 不用局限在那一笔一画的精致上面。 只有这样, 骨法才会产生。 字体也才有骨骼, 而不是一堆精致的软爬爬的形态。
从创意的角度来说, 其实也是这样, 一开始就要求精致, 反而无法走得更远,甚至没有机会走到创意成型的阶段。 而注意整体架构, 抓住核心的东西,这样的创意才是粗糙但是具有感染力的。
一开始不必精致。
对于现实社会中那些经常强调自己设计会抠细节的人来说, 看起来好像很有品质,但其实不然, 因为时间精力都用来追求精致了, 那么设计的原创力和爆发力就会减弱, 最后可能就是一个精致的复制品或者类似品。
我认为这样的方向是错误的。 不过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现实约束和现实的影响力。
场地。 在北京的宿舍里, 我也写过一段时间的字, 在书桌上。 但是今天将纸铺在地上的时候, 才恍然大悟原来地方选错了。 不过即使能穿越回去, 也无法找到更好的环境,因为北京寸土寸金, 它提供的是机会, 但不是沉淀的环境,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出租屋, 根本就不能找到宽阔的, 可以在地面写字画画的环境。 也是因为那样狭窄的环境, 让我并没有想到这一层。
书法的练习, 在地面, 或者说在哪里都可以。 书桌是一种模式, 禁锢了我的思想。
工业革命之后的设计运动里, 出现过很多商业化的设计, 比如将各种样式整理成书籍, 然后让客人挑选, 最后改一改, 然后这个项目就做完了。 即使是现在做项目, 客户也总是会说我要什么什么样子。 看到人们的房子的装修, 其实也很能看出最初是想要一个什么什么风的。 那些插画家画的各种室内场景, 其实各种安排背后, 传达的是生活方式和观念。
对普通人来说, 这没什么关系。 但是对我来说, 这却是一个陷阱。 固定的环境会限制人的想法。 一棵树长在瓶子中, 它最终就会变成瓶子的形态, 但是如果它长在草原上, 那又是另一种类似如云一般低垂的形态。 环境的变化意味着新的可能, 尽管它会带来不适感。 改变都是痛苦的吧。
无成本开始。
这让我又想到了在公园里用大毛笔醮水写字的老人。 曾经拒绝过小贩要卖给我的水写帖子, 现在想来反而是错过了一个好的商品。 因为我还在学步阶段, 所以不用顾及太多, 思虑前前后后各种因素, 准备各种工具。 只要一支笔, 一瓶水就可以了。 笔也不用太贵, 十几块的就行。 随时开写就行。 环保无污染。 如果环境狭窄, 水写帖子也是好的。
这就好像是创业, 不必准备太多, 从零成本开始做, 慢慢就可以做得好了。
成本小, 其实也提供了很多试错的机会。
无惧于众人的眼光。
写着写着, 回想起了那些写字的老人。 当时只是好奇看着, 但真正给我的启示, 现在才出现。 我需要学习的, 不是老人的字写得多好, 而是那种方式, 简洁的方式, 以及无畏的方式,一种在来来往往看客的形形色色的眼光中泰然做自己的事的勇气。
人肯定会犯错, 但是勇敢的无畏的在众人的审视的眼光中生存, 比什么都可贵。
勇敢的犯错
人的一生很有限, 所以能犯的错误也是有限的。 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会犯错, 则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现在我不停的尝试,试错, 将原本在未来会犯的重大错误都犯过一遍了, 那么是不是就有可能会降低未来犯错的几率呢?
我认为这是很可能的。 从经验和事实来看, 一个一开始就不断训练的人, 逐渐变成一个熟练的有经验的人, 然后它在实际操作中成功概率会很高。 所以人们会提倡一万小时定律, 会鼓励多多练习。
从犯错的角度来想, 其实不是一万小时能带来什么, 也不是劳动就有回报, 也不是做得多收获多, 而是因为提前犯了很多错误, 逐渐摸索到事实和真相, 逐渐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 所以最后成事的概率会提高。
犯错, 可以将它想象成清扫泥土中的维纳斯, 泥土每一次从边缘坠落, 真理就更加凸显一分。 这个过程可快可慢, 直到最后整个雕塑的出土——真理以及真相的诞生。
这个发现也可以运用在很多其他的事情上。 比如一个社交达人, 任何人和它说话,体验都很愉悦。 它擅长做主持人和访谈。 但是这些技能,众所周知,并不是学校的课程能教的。 这是因为机遇和环境的原因, 它训练了很多次, 犯过了很多错, 所以在新的社交中, 它就不会犯错了, 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是因为以前犯过无法控制脾气的错误; 它总是很能处理一些艰难的社交难题, 是因为以前遇到过, 试错了, 知道错误的后果, 逐渐摸索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它总是进退得体, 是因为曾经也犯过越界的错误, 或者至少它观察过, 看到过完整的其他人犯错的过程, 因此规避了风险。
总的说来, 这种亲自犯错, 以及观察到其他人犯错的过程, 都成为摸索得到真相的重要途径。
人应该大胆去尝试, 不害怕失败, 背后的原理, 其实就是去试错。 接受错误, 然后从错误中恢复。
另外两个小点。 一个是不能为了犯错而犯错。这是浪费时间。 另一个是, 无论是自己的错误还是别人的错误, 都需要预防一种心理现象:习得性无助。 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 犯错犯多了还没有起色, 很容易产生沮丧, 无法进行新的尝试的心理状态。 面对这样的问题, 分解任务, 调整方向, 从最小的成功开始积累起来, 就好像细菌蚕食面包那样, 一口的确吞不下一个胖子, 但是可以从脚趾手指开始感染, 一点点吃掉就可以了。(胖子不要害怕, 只是比喻,不是真的要吃你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