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对近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主要是学习人物画像第一部分,即基本概念部分
用户画像的基本要素
用户画像主要从静态属性、动态属性、消费属性和心理属性来划分。
静态属性是勾勒用户画像的基础:性别、年龄、学历、角色、收入、地域、婚姻等。
动态属性是指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上网行为、娱乐偏好、社交习惯、出行方式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这些都直接反应了用户对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
消费属性是指用户的消费水平、消费心理、消费嗜好等,这反映的是用户对花钱有什么看法。到底是喜欢质量好的还是追求品质高的呢?到底是倾向于功能价值还是情感价值?
心理属性是指用户在生活、工作、情感、社交等方面所拥有的个人价值观。
构建用户画像的步骤
采集数据:数据的来源有多种,很多公司有自己的CRM系统,或者有智能采集系统日志的工具,常用的采集方式包括API、SDK和传感器采集等,可以通过想要挖掘什么标签来反推需要的数据源。
数据清洗:原始数据源存在“脏数据”,包括数据空缺和噪声、不一致、重复、错误等问题,为了保证后期挖掘的准确性,避免对决策造成影响,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数据标准化:用户画像的建立需要有整合多源数据(跨屏跨媒体)的能力,例如一个实体可能使用多个设备,拥有网络世界的多个账号,则须把多个身份ID组合,建立统一的标准,才能完整标识实体的用户画像。
用户建模:通过算法模型来定义人群的用户画像,常见为分类模型和聚类模型,例如朴素贝叶斯、决策树、SVM,神经网络,k-means等。
标签挖掘:通过平台来进行标签的加工和计算,通常需要部署环境,如通过Hadoop平台进行训练和学习,大规模的并行计算。
标签验证:须通过真实case验证标签挖掘结果的正确性,保证标签对应的处理结果跟预期大体相符。此步骤有时可以跟上个步骤(标签挖掘)对调,即可以先用小样本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再依照结果进行调整,再进行挖掘。
数据可视化:即视觉呈现群体或个人的用户画像,包括柱状图/饼状图/表格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可视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