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一直在知识付费,提升自我的伙伴们,在学习、看书的过程中,经常看到各位老师说,要保持高度的觉知。
要时刻觉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能做好自己念头的管理。
我一直对“觉知”这个词,感到非常的困惑,它和知道,思考到底有什么不同。
老师只是说,要觉知道自己想什么,并没有说什么是觉知呀!
多年困扰我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学习,各种拜师,冥想,写日记,今天才对觉知有一些深刻的领悟,分享出来给大家,希望能助力各位做自己念头的主人。
以下的分享,仅代表个人的见解,不代表究竟的认知。
---------------------------
在心理学中,有个很形象的描述。
其实每个人都是在带着不同的滤镜在看世界,所以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各不相同。
有些人习惯带着彩色,阳光的滤镜,这种滤镜,会看到春光明媚的生活。
而有些人习惯带着暗淡,阴霾的滤镜,这种滤镜,容易看到死气沉沉的生活。
有些人的滤镜哈哈镜,喜欢放大别人的优点。所以和别人交往时,因为看到他人的闪光点而心生欢喜。
有些人的滤镜是扭曲镜,喜欢放大别人的缺点,很少人能让他满意,总在不满意的状态里,自己也不舒服。
我们过往的经历、感受、和认知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经常戴着什么滤镜。而滤镜,又影响着我们当下所见所想的感受。
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才有一句话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疗愈。
童年的记忆和感受,影响着我们滤镜的底色。
而且我们也会替换自己的滤镜,心情好的时候,滤镜明亮,看什么都顺眼,好说话好办事,心情不好的时候,滤镜灰暗,做什么都不起劲。
那觉知是什么呢?
是“意识”到自己正佩戴着什么颜色的滤镜。意识到自己正在佩戴着一个“焦虑“的滤镜,还是一个”彩色“的滤镜;是一个”受害者“的滤镜,还是一个”控制者“的滤镜
只有意识到自己在滤镜中,我们才能”自主“地跳出滤镜看世界,看到那个如实如是,没有任何主观因素加工的客观世界。
而过没有觉知,不知道自己在滤镜里,那我们很有可能就沉浸在滤镜编造的角色里,不可自拔。
因为有了觉知,我们有了自主换滤镜的基础,有了调节自己滤镜的能力
因为在觉知下,知道阳光的滤镜,会带来阳光和力量的感受, 灰霾的滤镜会带来萎靡和无力的感受。
而这些感受,并不是来自外在世界本身,是来自我自己创造的滤镜。
那什么是智慧?
智慧就是我知道了世界的本来面目,都是中性的。我想换成什么颜色的滤镜为我所用,我就换成什么颜色的滤镜。
我除了能决定自己的滤镜,还能同理接纳他人的滤镜下的世界,从而达到真正的圆融。
---------------------
所以为什么要保持高度的觉知?
只有在觉知下,我们的生命才算真正的自主。
当认不出自己佩戴的滤镜时,可能我们会被滤镜所带来的感受带着走,活在一个自以为的世界里出不来。
运气好的,碰到一副明亮的滤镜,那个美好的感受引领自己一路向前,运气不好的,碰到无力感的滤镜,便会觉得自己做啥都不行。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习惯佩戴者“受害者” 的滤镜,在交流中,总觉得是别人对自己有意见,而故意伤害自己,这个角色一扮演,就是十年甚至几十年,难以跳脱出来,看见真相。
不管贫富美丑,在觉知还没锻炼出来前,每个人都免不了被滤镜牵引着,却不知道为何,也无法决定自己身上的滤镜。
所以说满如金山的财富,都不如真正的智慧,对我们人生影响深远。真正的智慧,可以支持我们,遇到任何境地,人事物,都能处于自己想要的状态和力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