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五四,青春飞扬。一百零五年前的那场青年运动,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内核,在中国近代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岁月流转,精神永恒。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八个字所承载的思想力量,会发现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照亮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永恒坐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五四精神以其独特的时代穿透力,为每一代青年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爱国,是五四精神最鲜明的底色。1919年的北平街头,青年学生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用热血诠释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爱国情怀超越了简单的民族主义情绪,体现的是对文明存续的忧患意识。今天,当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爱国情怀有了更为丰富多元的表达方式——它可以是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效力,可以是年轻创业者用创新成果提升国家竞争力,也可以是普通青年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当代青年不必再像先辈那样面对山河破碎的悲壮,但那份“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传承,依然在无数青年人的选择中熠熠生辉。
进步,彰显着五四青年革故鼎新的勇气。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疾呼:“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这种追求进步的精神,本质上是对更好社会、更好自我的永恒追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进步的内涵已从破除封建礼教扩展到突破认知边界。当代青年面临着技术迭代加速、社会变革深化的全新环境,保持进步意识意味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拥抱变化的胸襟和引领创新的胆识。从量子计算到人工智能,从绿色发展到社会治理,青年一代正在各个前沿领域展现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蓬勃力量。
民主,是五四先贤们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五四运动高举“德先生”(民主)大旗,开启了中国追求政治现代化的漫长征程。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民主理念在中国土壤上生长出新的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当代青年对民主的理解更加理性务实:他们既通过社交媒体参与公共讨论,也在基层治理中积极建言;既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也投身社区微治理。这种参与不是简单的口号复制,而是对民主实质的深刻把握——民主不仅是权利,更是责任;不仅是形式,更是实效。青年一代正在用他们的方式,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
科学,代表着五四运动对理性精神的崇尚。在“赛先生”(科学)的旗帜下,中国开始了科学救国的探索。今天,科学精神的内涵已从“师夷长技”扩展到原始创新。当“卡脖子”技术成为发展瓶颈,青年科技工作者正以坐冷板凳的定力攀登科学高峰;当虚假信息充斥网络空间,青年网民用科学思维辨别真伪;当社会发展面临复杂挑战,青年智库用科学方法寻求解决方案。更为可贵的是,科学精神已从专业领域扩散为普遍思维方式,理性、实证、批判的科学态度,正在重塑当代青年的认知图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望五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当代青年面临着与五四先驱截然不同的历史境遇,但精神脉络一脉相承——在抗疫一线,90后、00后用行动诠释爱国;在科技前沿,青年才俊用突破推动进步;在网络空间,年轻网民用理性践行民主;在创新工场,创业者们用探索弘扬科学。这种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五四精神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青年始终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它启示我们,个人命运只有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才能绽放光彩;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青春记忆,可以跨越世纪依然鲜活。当每个青年都能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能在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五四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中国青年前行的道路。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时代,且看中国青年如何以五四精神为翼,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