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江大河》开始接触阿耐,好奇心驱使下翻阅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惊讶的发现他的作品影视改编非常多,而且都非常火,诸如《欢乐颂》,《大江大河》以及现在的《都挺好》。
为什么会这么火呢?
简单对比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塑造的都是群相,要么是一个大时代的无奈,要么是一群年轻人的艰辛,或者是家庭的纠葛。在他的作品中读者或者观众总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经历或体验,从而引起共鸣。
总而言之,他的故事、人物,都赤裸裸的反应着两个字:现实。
过去的现实,现在的现实。
因为刻画得过于真实,所以总能让人一边惋惜,一边同感,孜孜不倦的看下去,看他们的命运,看他们摆脱困扰他们的困境,从而让读者和观众得到情感的宣泄。
而操纵读者的情绪,是商业写作的精髓。
昨天花了一天的时间快进完了《都挺好》,苏家的每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自己的弱点,从而造成了苏家整个家庭的冲突。
或许是因为写作的缘故,看电视看小说看完之后总会不自禁的去回顾分析它的故事构架,情节推动,人物塑造等等。在剖析过程中,有个令人惊讶的发现。
即整部作品最深层次的推动因素只有一个:钱!
苏大强一辈子没有什么大作为,妻子骂他是窝囊废,而追根到底还是苏大强挣的钱太少。
苏大强穷,所以在苏明玉出生之前,苏母产生了抛弃苏大强,与人私奔前往上海开始富足生活的想法。只是可惜那时她已经怀孕四个月,私奔泡汤,她过上富裕生活的愿望泡汤。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苏大强夫妻因为超生工作受到影响,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不如意。
因为没钱,苏大强被妻子管得死死的,而苏母也将所有的资源集中在培养两个儿子上,从而使得苏明玉与家庭关系破裂。
而从这里之后,苏家的一系列矛盾也就从此展开。
试想,如果将缺钱这个设定去掉,把它换成一个极为富裕的家庭,以上的一切似乎都不会发生。
所以不是家庭矛盾推动整部作品,而是钱推动矛盾,矛盾推动剧情。
有几个情节印象很深刻。
一个是苏明玉说:"我的梦想是躺在钱上数钱"。
第二个是苏明玉大哥到上海的时候,苏明玉眉头没有皱一下为其定好最好的公寓。
第三个是苏大强卖房买新房,因为急于出手,房子价格上不去,于是苏明玉委托人把你自己把老宅子买下来。
最后一个是苏大强老年痴呆后,为了能够多陪伴苏大强,苏明玉辞去工作。
以上四点,除了第一点,全部都是建立在钱上的。
苏明玉虽然依然有很多烦恼,但钱给了她足够的底气。
没有钱她不可能为大哥事事安排妥当。
没有钱她不可能让苏大强如愿以偿的住上新房。
没有钱她不敢辞去她的工作陪伴苏大强。
有钱让苏明玉敢于选择,让她有更多选择。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她学生时代所经历的一切,
没有钱她不得不面对家庭的无奈,让她不能买想要的习题册,让她不能上想上的大学,让她不能感到家庭应有的温暖……
所以这部剧最核心的推动因素是"钱",或许阿耐想表达的正是金钱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吧。
不是社会浮躁,
而真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愿,
有一天,
你和我,都能拥有苏明玉那样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