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记忆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的建立无非是一些数学上的把戏,这里只给出一个结果:[-\frac{\hbar ^2}{2m}\nabla ^2+V(\vec r)]\Psi (\vec r,t)=i\hbar \frac{\partial}{\partial t} \Psi (\vec r,t)

这个方程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不然. 它可以直接与E=\frac{p^2}{2m} +V 做类比. 引入能量算符\hat E:=i\hbar \frac{\partial }{\partial t}和动量算符\hat p:=-i\hbar \nabla , 并且将其作用在波函数\Psi (\vec r,t)上,那么薛定谔方程就可以写成\hat E\Psi =(\frac {1}{2m} \hat p^2+V)\Psi . 这两个算符的良定义不赘述.

最开始可以考虑一维、势能不随时间变化(定态)的模型,此时\nabla^2 =\frac {d ^2}{d x^2},方程写成 E\psi =-\frac{\hbar^2 }{2m} \frac{d^2 \Psi }{dx^2}+V(x)\psi . 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是一维无限深势阱,此时V(x)=\infty ,0≤x≤d, 否则为0.薛定谔方程进一步化简为:E\psi +\frac{\hbar ^2}{2m} \frac{d^2\psi }{dx^2}=0. 结合\psi (0)=\psi (d)=0以及 \int _{\mathbb R}|\psi _n|^2=1, 可以解得\psi _n=\sqrt {\frac{2}{d}}\sin \frac{n\pi x}{d},n=1,2,3,...都是解. 随着n取不同的值,粒子出现在各处的概率不同,我们无从得知粒子究竟在哪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