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辉辉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他欣喜地对我说了声“老师再见”,便消失在走廊的尽头,雀跃的笑声丝毫看不出他是被我留下补写作业的孩子。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身影,难以言表的感动突如其来。“陌上花开,缓缓归,”喧闹充实的一天在暮色还没有降临之前又草草结束了。
孔夫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曾经说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任重而道远,这几个字,穿越千年,意念不变,让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份工作超乎字面的深远意义。这种体会,真切自然,不易察觉,却是深深融入骨髓。
哲学大师周国平有一次对记者吐露心声:“在小学时期,如果我和一位老师的关系不好,我通常在他的课堂上也表现不好。对我影响最深的那些老师,总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我明白他们希望我能做得很好。我不仅为自己学习,也是为了他们。”显而易见,教师的影响力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是明显而不容忽略的。教师打喷嚏的时候,全班都要感冒。这是事实。我们关注的事物,学生也会关注。如果我们可以信赖,与学生关系良好,学生会想方设法让我们开心。如果我们缺乏可信性,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和我们对着干。学生每天来上课时都期待我们定下一天的基调。如果我们确定的基调积极向上,他们也会按着这种基调行动。
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但却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这是我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林语堂概括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或者文化的目的,无非是发展学生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一些学生,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对于俄罗斯或捷克的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这类学生有广博的学问,可是缺乏见识或鉴赏力。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的判断力。
下面的一些小故事,虽然只是大家平日相处的片段,却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1.覃禧来的家庭作业(关于学习)
覃禧来的日记本永远是丰厚充实的。她夜以继日地书写,关于白天,关于黑夜,关于与她擦肩而过或者朝夕相处的陌生人、朋友。她说数学她学不来,对于文字,却有与生俱来的热爱。
“数学作业怎么又没做?”记不清她是第几次被“请”到办公室了。
“数学从一年级就学不好,觉得好难。”她低着头,声音微弱纤细,很难想象外表这样柔弱简单的女孩子是处在四年级叛逆阶段的小孩。
可是她的文章写得确实好,虽然严重模仿郭敬明的文风——但作为小学高段的学生,写出这样华丽而不失情感的文字,实属不易。
每天不交作业的黑名单上有她显赫的“大名”,听她妈妈说家里有很厚很厚的日记本,每天只是不停地写啊写。其他的学科,很少过问。父母的焦虑程度不亚于老师,只是这么多年来,对孩子管得太紧太严,反而让她渐渐封闭自己,希望获得内心属于自己的自由。
我跟她的父母约定好,晚上放学让她留下来写作业,父母接她回家,因为秋天天色渐晚。父母当即应声叫好。我不能确定这样的方法是否真有奇效,只想试一试,至少让她养成好的习惯。
最开始她是不适应的,但是也只能安静地留下来,做除了日记之外的其他功课。渐渐的,她觉得数学不再那样复杂了,英语也不是“诡异派”。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同意她回家写功课。单元测验之后她欣喜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数学考了96分。”这样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的。
美国教育学者托马斯•里克纳做过一项关于家庭作业的研究:当能力较差的学生一个星期只做一到三个小时的家庭作业时,他们的成绩和那些不做家庭作业的中等水平的学生一样高;当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一个星期做三到五个小时的家庭作业时,他们的成绩通常和那些不做家庭作业的高能力学生一样。
显而易见,做家庭作业的时数和学生的成绩在常规状态下成正比例关系。
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通常比学生完成的要多。假如我们一个星期安排大约10个小时的家庭作业,学生一般只花4至5个小时做家庭作业。孩子们有一个普遍的心声:“我只要来上课,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幸亏有许多方式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①家庭作业完成后才离开学校。我从不接受学生不做家庭作业的任何理由,除非他们把家庭作业做完,否则不能回家或者去参加课外活动(当然会及时通知家长,如果天色很晚一定要来接)。现在,分数对一些学生来说已不起作用,这样做,是不想让他们考试时得零分。
这种方法对一部分学生很有效。
②选定一天补做家庭作业。和第一种方法相辅相成,有时候我会对没有交作业的学生宣布一项政策:星期X是补作业日。在这一天,凡是那些拖欠作业的学生都必须在放学后留下来和老师一起完成作业。
第一个星期时,班上很多学生留下来;
第二个星期有七个学生留下来;
第三个星期只有两个学生;
第四个星期没有人留下来。这种方法对另一部分学生很有效。
③建立一个家庭作业制度。有两个星期,我要求学生们对作业以及完成作业所花时间作记录。当学生做完作业时要求父母在这些作业本上签名。除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外,这种记录本的做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对他们的作业进行管理。
没有哪一种方法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因此不断改进方法,尝试全新的试验,始终是我们身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应该重视的。当课程学习有了道德上的意义,当我们发现自己正渐渐变成催缴作业的“债主”,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让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高分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我们不是不够忙,问题是我们忙于什么?
如果学生始终不愿意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始终觉得他们不学习也能在考试中得80分,这种厌学风气的扩散将会导致我们的文化朝自私自利、自我放纵和不劳而获的方向发展。由学校去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管这种挑战多么困难,学校是责无旁贷的。按评论家兰斯•莫兰的话说,学校必须努力教这些年轻人一生都要努力工作。
2.何华侨的眼泪(与同学相处)
但凡转入新学校的学生,难免在内心恐惧未来集体的一切。其中非常忧虑的一点,是害怕在新的校园里,会有欺负新同学的孩子。
何华侨的存在“印证”了这种传说,虽然后来事实证明真相与传说相去甚远。何华侨在入学的第一天也同样深深恐惧着同学的眼光,对于周围事物的不放心使他渐渐找到了保护自己的武器——幼稚的、天真的——他威胁每一个不配合他的人,自己会对他如何如何。他的口头禅是:“信不信我找人打你?”看着瘦小单薄的他,我无法相信他每天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陆续有学生来办公室投诉他。一开始我都会微笑地问:“需不需要老师插手这件事,还是,你自己能解决好?”听到的答案几乎都是:“没关系老师,我会处理好。”
何华侨在我的面前,永远都是无辜的眼神和愁苦的面容。我甚至认为是班里的同学在欺负他。
“但是不可能有人敢欺负何华侨的。”来办公室投诉他的学生越来越多,众口一辞。谣言开始泛滥,所有人都怀疑他参与了某种黑帮组织。我知道不再是“无为而治”的时候了。
体育课的时候他哭了,坐在台阶上黯然垂泪。因为没有人想要和他做朋友,虽然他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但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想让他知难而退,离开这个班。
作为老师,我无法随意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虽然无数次找何华侨谈话,但这一回,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我一脸肃然地对他说:“老师只问你一个问题,你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告诉我,”我有意把“老老实实”四个字念得很重很长,“如果你不说实话,连老师也帮不了你了。”他使劲地点点头——其实他的确是老实本分的——这是他最无助最彷徨的时候,我知道他什么事都会配合。
“你究竟是不是参与了黑社会?”我正色问他,语气中充斥着不容置疑的肃穆。
他大哭起来,无法抑制的,显然也是压抑多日的。复杂的情绪让他的哭声振聋发聩。我把纸巾递给他:“男子汉不能轻易掉眼泪,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跟老师说,如果没有错,不会有人冤枉你。”
原来他在之前的学校,被同学欺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直到要转学了,他想让自己的生活重新开始,至少没有人敢随便对待他。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方法竟然是,让同学以为他有很大的来头,很好的背景。所以全班同学都以为他有黑社会撑腰。
我把何华侨的座位从最后一排调到第二排,全班一片哗然,尤其是临近的同学更是义愤填膺,要求换位。有一瞬间,我开始怀疑面对重重压力所作的这个决定是否真的错了。可是回想起电影片段里那些可怜的小孩被同学误会被老师放弃的场景,我就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我的做法不会有错,我暗暗地想。
我开始了漫长的谈心旅程,从班干到临近何华侨的每一个学生,我都语重心长地谈过。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样,但我希望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就像对待他们最好的朋友。被人称作“好朋友”,总是听到关切的话语,总是得到尊敬和礼遇。这听起来简直太棒了。”我对他们说。
他们从一开始不接受,到最后态度渐渐缓和了。核心要求只有两点,从大义凛然的“不抛弃”,到步入实际的“配合老师的工作”。同学一个个欣然接受,最后达成共识:大家心甘情愿帮助何华侨改正,帮助他学习进步——何华侨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名——如果他从此不骂人,并且单元测验不再考全班倒数,那么大家就会接受他。
何华侨真的变了。他再也不威胁别人,开始发奋学习,从前每一天几乎都交不出作业,现在欠交作业的黑名单上渐渐看不到他的名字了。
不可否认的是,孩子们都是情绪化的,也是最善良单纯的,自然也是健忘的。没有等到期中考试的来临,大家就好像忘记之前不开心的事。他们愉快地打成一片,何华侨没有再到办公室掉眼泪。至少在对待何华侨这件事情上,班上恢复了往日宁静的景象。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塑造适当的行为。面临学校里所有这些难题,有时包括家里的难题,对他人友好可能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教室和学校有了这个氛围,其他许多难题就没那么可怕了。如果班级的每个人都得到尊敬和礼遇,班级或许仍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如果班级里人人都得不到尊敬和礼遇,那可以肯定,这个班级永远不会出色。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即使在最好的学校里,最好的班级,由最好的教师教授一群最好的学生,也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在全班培养和树立一种风气,这种风气支持每个人去做正确的事情。如果我们创造出来的环境使人人都做对班级、对学校最有利,当然也是对学生自己最有利的事,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错误。因为,让人们去做当前流行的事情,这没有问题。让人们去做正确的事情,这才是关键。
3.张若楠的“坚强”观(做一名合格的班干部)
她站在我面前,抽噎得厉害,哭了一个晚上的眼睛已经变得像桃子一样大。秋天的傍晚,天渐渐漆黑,不远处传来悠扬的乐声,然而泪水似乎让一切的昂扬变得哀伤。我轻轻地抱了抱她,突然觉得眼前的孩子比我想象中更脆弱,更需要保护。我说你听这远处的音乐,也许在现在的情景下听来一切显得那么感伤,但是很久以后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傍晚一定是让你无法忘记的。一切都会过去的,没什么大不了。
“不哭不哭,人要坚强点。”我拍了拍她的肩。
这是张若楠。担任班长两个月以来,尽职尽责,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魄力。一开始,大家都很服她,没有出现任何状况。可是渐渐的,她骨子里倔强的成分逐步表露无遗。纠正同学不正确的行为她用命令的语气,批评同学上课讲话她更是咄咄逼人。同学渐渐不能理解她了。不过虽然有人开始投诉,表面看来还是相安无事。
一件意外的情况将事态推向高潮,问题开始恶化。周末的一天我接到学生电话,他神秘地告诉我一件让人诧异的事。虽然难以置信,但我还是答应下周回学校彻查此事。
自然是非查不可,虽然我依然不能相信,谣言却像病毒一样蔓延,大部分学生动了换班长的念头。班长始终缄默其口。经过三天的调查,终于水落石出。
我们在周三召开了这个星期的第二次班会。学生最害怕也是最不能原谅的就是老师的不公正,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从一开始,我对班长的表现做出了严厉的批评,关于她对同学的态度,关于她作为班干部带头使用教室电脑,诸如此类,通通毫不留情地做出了深刻的批评,并要求她上交一份全面的检讨。此时此刻,我能感觉到那些“对立者”心里坦然的舒适感,教室没有一丝杂音,前所未有的安静,甚至我从一些人脸上读出了同情——对班长——不可否认孩子们都是善良的。
第二步,对开学以来班长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称许和赞扬——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接下来,是该辟谣的时候了(这之前我已经找到一部分学生问话,证实他们曾经有过浏览网页时跳出不雅图片的经历)。这件事关系到班长的清誉,整个班级的荣誉,我甚至担心如果声势扩大,会在她心里留下无法磨灭的阴影。我简单叙述了自己与此相同的经历,并且告知他们,我的一些朋友也在电脑中毒时遇到过诸如此类的情况,看得出来所有人都在屏息静听。一些同学开始慢慢点头,他们也曾遭遇过。我心里逐渐松了一口气,事情进展到这一步,已经没有太大问题了。
“孩子们,这件事情到此为止,我想大家都是明事理的聪明的孩子。这不是伤害某一位同学这么简单。事情再发展下去,将会给咱们整个班级带来严重的影响。”我的声音一向不够大,但是这一次,我感觉自己真的是用丹田在发声。
虽然我脸上还是严肃的神情,但是心里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
下课之前,我说了最后一句话:“准确地说,老师今天没有生气,我只是为一部分同学担忧。希望大家都能维护好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我相信你们是聪明的好孩子。”
最终在经历了重重的思索与心理斗争后,张若楠终于打开心结。
她开怀对我说:“老师,我哭不代表我不坚强的,以后我要出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哭泣不代表脆弱》。”话里不失郑重。
“好啊,兴许你乐意送老师一本。”我们都会心地笑了。
这一次,她是哭着进办公室,笑着回教室的。
后来我了解到,同学们之间已经相互道了歉,重新做回了朋友,也听不到撤换班长的声音了,班级又恢复了往日的其乐融融。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而不是过去,重建信任的努力往往更有成效。
张若楠为班级效力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她的方式大家无法接受。可想而知,做什么是其次的,怎么做才是问题的关键。有这样一则寓言:国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的牙齿全掉光了。感到事有蹊跷,国王传唤了国师。国师听罢得出结论:“这表明陛下的家人都要比您死得早。”国王闻此龙颜大怒,将国师打入大牢。遂传唤了另一名国师,这位国师的结论是:“陛下您要比您的家人都要活得长久。”这名国师遂安然无恙,另得赏银三千。同样的含义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结果截然不同。
教室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小社区,如何在教室里创造一个道德社区呢?以下三个条件是基础:
1. 学生们互相了解。
2. 学生们互相尊重、认可、关心。
3. 学生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并对这个集体负有责任。
创造一种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人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告诉学生他们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为追求成功、创造美好世界、他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才能,他们也需要努力学习。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必须放在品格教育的首要位置。
我们或喜悦或哀伤地生活在当下,常常以为过去是无法追忆的美好,将来是无法企及的希望,事实上最真实而又离我们最近的,却是当下。当下的力量,是我们每一个凡人都可以依靠的。班上的每一个孩子、我自己,我们都不是完人,在苍茫地度过我们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过程中,经历的情感五味杂陈。然而收获的所得,甚至可以超越了所有的悲伤。
我很幸运能从事教育这一行,能够为一个人、一群人的成长作出自己的努力。身为教育工作者,我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求得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的良好表现,并愉快美好地度过每一天;让他们感觉良好,并且深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完美;让他们将这一段美好的岁月,永远留在记忆最深处。我还要试图让学生明白努力学习的道理,让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心态平衡的成人,他们除了工作和成就外,会把时间花在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把时间花在朋友、家庭、娱乐、社区服务、提高精神修养等方面——所有这些年幼的孩子,都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血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