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开始之前便已经看到了结局,你还会选择开始吗?
—— 笔者
一、前言
最近几年的北美电影冬季档期里,总会有一部科幻片做为镇档强片上映,这类影片大多以现实中存在的技术,或是以仍存在于理论中的技术为核心,配合着绚烂夺目的现代电影特效,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科幻故事。
这类电影上映后,往往会在市场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观影热潮,或是热烈讨论,或是影评井喷,口碑大热。同时也因为影片的热映,带动起了与电影相关的周边产品及相关领域的销售以及曝光度。
此类影片中涉及到的科学技术有些时候虽然会脱离现实,但大多时候还是有理论基础,因此这类影片也被称为硬科幻电影。
2013年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星际穿越》,2015年的《火星救援》都属于此类影片,科幻影迷们也养成了每年一度的观影习惯,守候在电影院门前,等待着午夜首映的降临。
2016年,这个科幻硬题材的接力棒,传到了《降临》手中。
二、让人意犹未尽的剧情设置
本片改编自华裔科幻小说家特德·姜的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以大家并不熟悉的语言学为故事的学科基础,讲述了一个崭新的第三类接触的故事。
神秘的外星飞船降临地球,语言学家露易丝·班克斯接受军方邀请,参与军方的第三类接触项目,以语言为工具媒介,和降临地球的外星人进行交流,了解对方的目的。在和外星人的接触过程中,露易丝学会了识别外星人的文字,建立了相互交流的基础。同时,露易丝因为掌握了对方的文字,也逐渐建立起了外星人的思维方式,而她逐渐发现,自己可以看到未来的事情,甚至是能看到未来一系列事件的结局。
《你一生的故事》这部小说本身故事并不复杂,但是作者特德·姜在创作过程中,在故事的线性发展中,插入了女主角露易丝对女儿的自白,使得故事的正常线性发展被分割,虽然读者的正常阅读往往被插入的自白所打断,但是却巧妙的将小说的两条故事线结合了起来,使得故事想要表达的主题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被娓娓的表达了出来。
所以,将这部小说最终改编成电影,最大的难度反倒不是如何去展现外星人的形态,或是怎么将它们的语言表现出来,而是如何在电影屏幕上将这个故事讲好。既能将小说的故事尽可能不失真的展现在屏幕上,同时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如何使观众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看懂故事,理顺故事线,并尽可能理解核心主题的表达,是小说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遇到的首要困难。
不过编剧在改编的过程中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小说的表达工具是文字,文字是停留于平面上的,一切关于故事画面的展现完全取决于读者的理解及想象能力,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将获取的文字在脑海生成图像,继而完成故事的理解。
但是电影最大的魅力便是立体形象的展现,也就是将三维世界中拍摄中的景象投影在二维的银幕上,所以本片的导演和编剧在表达的过程中,通过剪辑技能,将两条故事线交叉并行展开,使得整个故事的发展错落有致,同时并不妨碍原著爱好者对故事的再理解。
电影剪辑的技巧,也使得观众在开始的时候,很容易将女儿的故事理解成已经发生的事情,使得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将女主角的生活经历以及角色对白,理解成已经承受着丧女之痛,一切故事的开展都是以这个为前提,也就是说,其实观众在故事的开始,就已经受到了电影剪辑的暗示,进入了主观理解的误区。
直到电影的高潮部分,主角露易丝进入飞船,和外星人进行了最后一次接触,发现在掌握了外星人的文字后,不自觉的已经具备了外星人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具备了非线性时间的思考能力,能看到未来发生的事情,使得观众也瞬间豁然开朗,原来之前的回忆其实并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而露易丝身边的这个男人,居然是她未来的丈夫,故事虽然已经结束,生活却刚刚开始,一个故事的结局,却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这也是特德·姜的科幻小说的特点所在,故事不长,但情节设置往往十分巧妙,充满了让人羡慕的想象力,在《你一生的故事中》,特德·姜因为其华裔的身份,使其用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更多的是从东方人的角度去看待和考虑科学的问题,使人们读后,从故事的本身,原因去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为自己带来头脑风暴的乐趣。
而科幻小说甚至是科幻电影,其实也承载着这样的作用,既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着科技的进步甚至是对未来的展望,也在同时启发着人们的思考,引导着人们对当下,对未来,甚至是我们以前在生活中从来没有留意的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思考,这也许就是科幻的魅力。
三、充满写意的荧幕表达
大多数的外星人入侵题材的科幻电影,基本上拍摄的都比较火爆,开头一定是地球生活的快乐,再配上略微有些小暴躁的摇滚乐,以此展现出人类生活的和平与愉悦。然后屏幕换成地球的外太空远景,突然掠过一艘外星人飞船,切入影片的正片,入侵正式开始。
既然是外星人入侵的题材,投资高一点的电影,一定是以国家或全人类为整体,陆海空军齐上阵,各种高科技武器集体砰砰砰,时不时的再炸几座世界著名建筑,以此来铺垫人类最终逆袭的艰难,并为来之不易的集体胜利最好情感的渲染。投资成本少一点的电影,也往往会以个人或组织为核心,搭配点炫目的特效,利用力所能及的武器或技术,最后逆袭翻盘。
但是不管投资成本有多少,这类题材的电影一定要有火爆的战斗场景,入侵的外星人也大多是恶意满满,丑陋无比。因为打的不爽快,观众就看的想睡觉,外星人不可恶,观众就不够咬牙切齿,关注点一少,尿点一多,在当下这个快餐消费的社会里,观众就会大呼不过瘾,没意思,就会抱怨自己的票钱不值得,最后对电影的定论往往就是:最火爆最好看的场景都在电影宣传片里了。
所以《降临》在类型表达上,并没有在外星人种族七肢桶上浪费太多的精力和资源,在圆满的将原著小说里七肢桶在荧幕上还原之后,巧妙的规避了此类题材影片常见的拍摄陷阱,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了剧情的展现以及其它相关因素上。
如果说把其它成功的外星人入侵题材影片所带来的观影体验比喻为风暴来临时海边连续不断的滔天大浪,《降临》所带来的观感则像是涓涓细流一样细腻入微。影片将近两个小时,在第十八分钟才给了入侵的七肢桶外星飞船一个真正的全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整部电影除了一次在飞船内引爆炸药的场景以及几个武力威慑画面外,全片没有出现火爆的砰砰砰场景,虽然这和原著的设定有关,但导演和编剧也用巧妙的故事展现手法将观众的焦点牢牢的聚焦在电影的情节发展上。
四、外星人入侵的演习纪实
本片中,外星人入侵后的地球社会的众生态是原著改编后发挥空间最大的地方,虽为剧情服务,并未更加深刻的去挖掘和展现,避免喧宾夺主,但与同类题材的影片相比,却也算是表现的更加深入一层。
在七肢桶的飞船在降临地球后,国家、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第三类接触的典型范本。尤其是国家、军队这两个层面,面对相对较为温和,暂时未表现出侵略意图的七肢桶,与其沟通方式、沟通过程中所考虑的信息逐渐互换、逐层的安保技术措施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如果真有哪天一架外星飞船降落在地球上,再对方未开火的前提下,人类社会应该如何去接触对方,基本上和电影里演绎的差不多。
特别是地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后,人类社会面对对方的未知态度,个体和群体上的心理特征,表现的虽然比较克制,但已经相对比较真实。此时,压抑、紧张、焦虑、暴躁,充斥着人类社会以及和第三类接触有关的人,人的这种心理变化和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如果你把自己代入电影情节细细的去感受,会发现,这种心理状态实为一种折磨,很多时候,可能打上一仗,要比默默的承担着这种对人类社会是否毁灭的担心来的痛快的多。所以才会有安保军人试图用炸药炸毁的情节,也直接的推进了电影高潮的发展。
另外电影中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合作也因为信息共享中出现武器等和军事技术有关的敏感词而短暂的瓦解,将人性中最根本的特质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出来,其原理又有些和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有些相似。
合作本是双赢,本质上基于人性天生逐利的特质。正因为人有了天生追逐自利的特性,人类社会才会有序的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此项特质。
但当合作中的利益超过共赢的极限,或者说是涉及到自身的生存利益时,恰恰是逐利这个特性,本应为合作的基础,却在此时成为了破坏合作的唯一因素,使得合作变成了一种非零和博弈,而这个经济学名词,也成为了推进电影情节发展的关键词。
五、充满外星感觉的电影配乐
本片最大的亮点,实为本片的电影配乐。本片的电影配乐来自冰岛的作曲家约翰·约翰森(Jóhann Jóhannsson),他是继《囚徒》、《边境杀手》后与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第三次合作。
而《降临》在今年的大获成功,约翰·约翰森为本片谱写的电影配乐功不可没。全片的音乐鲜见激昂的节奏,但低沉、铺陈、神秘,类似于七肢桶语言发音的声调,成为了全片配乐的基础,偶尔出现的女声合音,更展现出电影主题内涵的宏大性。
电影配乐是一部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这样一部以剧情为核心,内涵性极强的硬科幻题材影片中,缺少了同类题材火爆的场面,约翰·约翰森贡献的经典电影配乐大大弥补了此项不足,使观众在观影中,能更有效的沉浸在这个充满大量内涵的电影之中。
因此,《降临》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奖实至名归,也展现了约翰·约翰森这位来自冰岛的作曲家独特的艺术才华。
六、这一刻,我们都是哲学家。
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除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带给观众愉悦的观影体验,更重要的是,能让观众在观影后,根据电影的主题及其作表达出来的意图,产生无限的遐想与思考,这也许就是科幻电影一直吸引人,让很多影迷津津乐道之地。
《降临》涉及到了很多科学及学科原理,诸如物理学中的费马原理、语言学中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哲学中的决定论等,大多晦涩难懂,让人理解起来颇费些周章,鉴于网上相关的解读文章很多,要比笔者写的更为专业,在本篇文章里,我们就不涉及相关的科学原理探讨了。在本文中,我们只重点去探讨一个话题,就是“如果你在开始之前便已经看到了结局,你还会选择开始吗?”
时间是线性发展,并且是单向不可逆的。虽然人类在科幻故事,或是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理解和解释“祖母悖论”而提出了平行宇宙之说,但对于现实来说,平行宇宙仅仅是一个假想而已,人类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这个假想,只能接受目前我们所知的时间理论。
《降临》中的七肢桶来到地球的目的,是因为它们预见到三千年之后,七肢桶这个种族会遇见灭顶之灾,所以它们特意来到地球,将能打开时空隧道的技术传授给人类,使得人类能在三千年后七肢桶遇到危难的时候解救它们。
七肢桶的语言思维特点决定了它们能够非线性的去思考与表达问题,也就是说,它们同时具备了预知未来事情发生的能力,而根据语言学中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露易丝·班克斯在学习七肢桶的语言时,也具备了这种思维能力。
因此她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看到了自己的女儿的一生,一个降临此世带来快乐的开始,一个因病离开此世带来悲伤的结局,这也就是为什么原著的小说会叫做《你一生的故事》。
而对于人类这种高级物种来说,明日的太阳永远从东方升起虽然是自然界持之以恒的不变真理,但是自身的未来永远充满了不可知的神秘性,这一直是人类能平静生存下去的动力之一。
如果我们知道了自己未来的人生走向,知道了自己身边人未来的人生走向,而你却无法作出任何的改变,只能静待结果的到来,那我们的人生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我们是否还有信心愿意等待明日太阳的升起?
《降临》筑建在各种晦涩难懂的学科理论之上所要讲述的故事,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核心意图其实就是以上的这层意思,类似于东方的宿命论,人其一生,命运已定,所做再多,终至如此。其对人哲学观、宗教观上的冲击远大于其对外星人入侵题材的平实演绎。
剧中的女主角在知道了自己和自己女儿的未来后,崩溃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无限的惆怅与平静,她无力去改变什么,只能像一叶孤舟一样,飘荡在缓流的小溪上,随波逐流,飘向前方的尽头,默默的接受明天,淡定的去度过每一天。
由此出发,带给观众的观影感受是,面对一旦可知的未来,在时间与结果面前,人类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我们面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尚难做到活到当下,心如止水,更何况如果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未来,我们是否还有信心能安然的度过每一天,自己的内心是否能平静下来,等待自己人生结局的到来。
这也正是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的魅力所在,作者特德·姜凭借此篇小说获得了1999年雨果奖最佳中篇小说提名,更成为2000年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的得主。其并不仅仅是用几个科学概念讲述了一个巧妙的故事,故事背后所带给读者哲学观、宗教观乃至科学观上的冲击与思考才是科幻题材作品一直存在并受人追捧的目的所在。
对于人类来讲,可能生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域,拥有着不同的身份与生活,面对着各种的是非与不公,遭受着不同的快乐与痛苦,在富裕或是贫穷的社会中挣扎着。但是上帝唯一赋予人类一件公平而共同的东西,就是时间。
正因为时间的公平,我们才能开始不同的生活,谱写着不同的生命的故事,人生的意义也因此便的不同而多彩。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因此构筑而起,书写着不同的历史,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七、结语
二零一七年二月二十六日,第八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美国的洛杉矶落下帷幕,《降临》虽在本届奥斯卡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在内的八项提名,并有机会冲击最佳改编剧本奖,但最后遗憾的只搬回了最佳音效剪辑奖。
但《降临》整体表现仍是瑕不掩瑜,在2016年的科幻片市场,获得了不错的电影票房和不俗的电影口碑,其4700万美元的投资预算虽低于《星际穿越》的1.65亿美元很多,但该片的故事性、艺术性以及影响性仍不输于《星际穿越》这部在各方面都算是巨制的史诗级科幻电影。
相信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降临》仍是科幻电影爱好者讨论的话题之一,而它所带来的思考,会给很多人带来启发,让我们能沉下心来,活在当下,用心去珍惜和享受生命的每一天。虽然在现实中,未来仍不可期,但我们仍该抱有信心,去静待明日太阳的升起,用热情去拥抱未知的明天。
毕竟,我们还没学会七肢桶的语言,我们还没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而未来,对我们来讲,仍然充满了神秘的变数,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