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失败、追求、幻灭、热情、劳累、感动、鄙夷、快乐、痛苦,都伴着那些北方大河的滔滔水响,清脆的浮冰的击撞,肉体的创痛与感情的磨砺,一起奔流起来,化成一支持久的旋律,一首年轻热情的歌。
男主人公经历了黄河波涛的洗礼,也曾在遥远的新疆大学读着诗意的文学,可是六年的插队生涯后他选择读地理学的研究生,成为一个真正有眼光的科学家。
这个在北方阿勒泰的草原上自由成长的少年,一个在沉重劳动中健壮起来、坚强起来的青年,一个在爱情与友谊、背叛与忠贞、锤炼与思考中站了起来的战士,生活的艰辛让他痛苦着,可他从没有放弃它所热爱的理想。
大学时代读的这本书,一直给予年轻的我们思考、力量和勇气。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的喜悦与烦恼,奋斗过程中的艰辛与苦涩,理想道路上的美好与丑恶,带给我们向上的动力,也带给我们前进的隐忧。
人生那么多代价,那么多滋味儿,却很容易的被成功轻轻地一笔勾销。他们听着冈林信康歌中的唱词:“是啊,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我连你在那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我们两人都经受着考验/而你究竟是我的谁/如果一切将从此崩溃/那么我又曾是你的谁”。
那其实就是它的心声,他一直在为着理想孤独的前行,为此他付出了失去相爱的人,只因为他不能在她成功的路上给她一个可靠的依赖。
而她也明白:成功并不能真正给人的生活带来改变,包括不能改变人心的孤寂。于是,她转身选择了那个在奋斗的历程中帮助她成功的男人。
他呢,仍旧的为他的大河、为他的人文地理、它所钟爱的一切孤军奋战,决绝的拒绝了朋友的帮助。
为爱情,在不能有所作为时,勇敢的放手也是一种坚定地信仰——不剥夺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他相信,终有一天他也会成功。
是的,他成功了。这成功源自于他的坚守,他积极主动地争取,他涉水而行的刻苦实践。
壮阔的黄河之畔、台基分明的湟水河滩,奔腾入海的额尔齐斯河都曾留下过他考察研究的身影。为了实地考察,他可以跋山涉水、可以栖身于农家小院,甚至也曾想过当几天船工以补贴生活之用。
他从不流于形式的去想,只是去做,也惟其如此,他才有幸提前找到他的导师,在一个之前完全陌生的领域里有所发现,并亲自找到教育部第一党委书记请求一纸准考证让他有发挥的空间。
在这一刻,他经历的所有一切幸与不幸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欢歌迎接他久经战场的心。
苦与乐,笑与泪都随着那些奔腾不息的河水渐渐远去了,远去了……
然而合上书本,青春的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一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调侃暴露了我们多少人的心声。这理想里,有对职业的向往,有对生活的追求,有对爱情的渴望。这现实里有多少无奈,有多少悲欢,也就有多少推动我们前行的动力。
我们追求理想中的“诗和远方”,但也无法逃避生活的“一地鸡毛”。如果有人例外,那一定是有人替他负重前行。世界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的存在。理想和生活的差距,存在于世界的角角落落,存在于生活的角角落落。
但难道不是这差距给了我们渴望更好的目标吗?为了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理想,我们在努力的调和着这辩证的双方,拼搏向前。
青春的我们热血满腔,就像北方的河一样波涛汹涌,但如何让这满腔的热血化作持续不竭的动力,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是我们都要思考的事情。因为“比坚持更重要的事是选对方向”。
在奋斗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甚至也可能会或多或少的失去些什么,比如自由,比如享乐……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能不经历生活的风霜雨雪。我们所向往的生活中的主人公,那些成功的人,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很多个不为人所知的日夜付出的千百倍努力和汗水。即使是作品中的人物,也需经历一番苦难折磨,才能逆袭生活为你设定的角色。
“我命由我不由天”。愿我们都能着“青春之舟”,不随波逐流,坚守住初心,早日抵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