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似乎总爱和自己过不去。逼迫自己好一点儿,再优秀一点儿;逼迫自己赶着完成一项任务;面对抉择时,逼迫自己快些做决定。
的确,速度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状态,这是技术革命送给现代人的礼物。如今,我们几乎完全被速度所左右,无时无刻不处于兴奋的状态,进而处于一种燃烧的焦灼状态。
可是,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过去那些闲荡的状态和闲荡的人都到哪儿去了?民歌小调中游手好闲的英雄,那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了呢?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一起消失了吗?捷克有一句谚语用来比喻他们甜蜜的生活:
悠闲的人是在凝望仁慈上天的窗口。凝望仁慈上天窗口的人是永远不会感到厌倦的,因此,他们会很幸福。
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缓慢》,在那里能找到随处可见的悠闲,同时也能找到随处可见的幸福。是那种缓慢的感觉,那种没有功力纠缠,没有尘嚣浮动的悠闲。
昆德拉的叙事节奏也是那种沉缓,优美的令人眩晕的节奏。一切美丽都是在缓慢中展开,在缓慢中沉淀,又在缓慢中永存的。一个抒情时代就这样来临,并延伸着这个时代的呼唤与要求。
于是我们要问:生活应该有着怎样的面孔?又在哪里寻找到真正的庇护?答案很明显,在“慢”里!一段感情能保持着绵长的持久性和悠悠的美感,是因为他有着内部流溢的诗情,更是因为它无需让谁喝彩,是自我的舞蹈,是一曲十分优雅的慢三步舞曲。
但是,我们的生活在努力的使一个人成为“舞蹈家”,在舞台上通过速度,把到达眼前的东西抹掉,再忘掉,然后埋葬掉。因为相信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他对速度无限渴望,所以加倍卖力的表演:不是让生活走向马车,走向林间小路,而是让生活奔向汽车,奔向高速公路。
人为什么要成功,是自己所逼,还是这个社会价值观的逼迫,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只求有朝一日衣锦还乡,但是他如果过得一般,甚至过得很不如意,难道就应该被这个社会所另眼相看吗?或许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不应该一味的去找寻所谓的成功,而要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不要有人定胜天的想法,而是要学着如何顺从自然。成功无止境,过好每一天才是最真实,最生动,最重要的,不要盲目的去攀比,这是很愚昧的,你和别人的根基不同,背景不同,回归自己的内心,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心灵更富裕。
人生原本很简单,成功只是一时的快感,细水长流的对生活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成功。“差不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学会怎么平衡这种状态非常重要,否则便会失去生活的乐趣。无为而无不为,是人对生活的一种宏观的把握与认知。孔子讲时也命也,就是告诉人们人生在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状态,不越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就是告诫人们要有先后次序,不急不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所以不是我们怎么处心积虑的改变处境,而是怎么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要盲从,要有自身的价值观。快乐也好,难过也罢;幸福也好,不幸也罢。在别人的眼里不过是过眼云烟,不要把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无限地放大。学会隐藏,学会适可而止,学会知足常乐,这才是我们一生应该修炼的真功夫和实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