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自己在乙方公司已经快3年了。刚从政府出来的时候,其实没什么2B/2C/2G的概念,包括在第一家乙方公司也没感觉,直到进入互联网公司,明白了2C是怎么回事,才渐渐明白2B是怎么回事。所以凡事都要有参照系,不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想想自己的职业生涯,从研究生开始就是做乙方的生意,一直干着2G和2B的活,然后进入政府,当了两年甲方,再然后就一头扎进了2B的深渊。现在回头看看,甲方是最爽的,手上有钱有资源,一上来就是当爷爷的架子;2G的话主要看关系,只要关系铁,不愁没生意,虽然经常要装孙子,但赚钱还不算太难;2B是最苦逼的,大客户情况稍好,接近2G,中小企业就真的比当孙子还惨了,经常是花费大量精力,还没钱赚。难怪2B的企业和创业公司,逢人必谈大客户,至于中小企业,最多拿来练练手,产品打磨好,爷就不伺候了。
随着混企业级市场的日子渐长,开始有一些模模糊糊的对这个2B市场的看法,一点点记下来,也用来会看自己认知成长的过程。先谈谈2B市场的商业模式问题,也是做事情的时候经常问别人,或者被别人问的问题:2B是否有轻资产模式?
从之前的纯2B公司到互联网公司的B端事业部,感觉差距还是挺明显的,这种差距不是管理范畴的东西,而是基因决定的东西。在互联网公司,做企业级市场首先要讨论的是商业模式,尤其是关于模式轻和重的问题。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是一种轻资产的模式,无论是当初的门户网站,到电商平台,还是游戏,抑或社交,都是非常轻量级的,基本上只要维护好平台,就坐等收钱,一个几十个人的游戏团队,可以把月流水做到上亿甚至上十亿,这在B端公司还是挺难想象的。
轻量级的意思,就是边际成本非常低,每增加一个用户,产生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2B市场很难做到这样,因为服务的比重在商业模式里面前所未有的加重了,服务的背后是人,这就意味着只要客户量增加,就必须增配相应的人上去,于是很多2B生意就变成一个卖人头的生意了。
于是我就经常看到高层在那边纠结,2B的市场大家都看好,但是商业模式设计来设计去,都需要堆人,显得很重。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如果这种模式下10个人做1千万,100个人做1一个亿,这样的生意我们是不会去做的。这就是典型赚惯了卖白粉的钱,让去卖个人参也不干了,何况很多企业级市场是在卖白菜,例如PC市场、钢铁市场,等等等等。
至少从目前来看,2B市场可能不存在太过于轻量的模式。B端客户看似一个个体,但是和C端的个体完全不同,决策机制完全不一样。B端是个投资模式,讲究的是ROI,投入多少要看有多少产出,C端是个消费模式,将就的是体验,花钱买个爽,即使不爽,也就拉倒了,大不了下次不买。相对来说,损失一个C端客户要比损失一个B端客户轻松多了。所以B端的客户,要花钱买你的东西,就需要前期的咨询、交流、试用,后面的交付、实施以及售后支持,这里面就自然增加了很多沟通和服务东西,人的成本就很难降下来,模式也轻不了。
何况企业级市场,还有大客户和中小客户的分野。大客户市场,即大企业和政府市场,那是绝对的重资产模式,看看曾经的IOE,以及现在的联想、华为、华三、浪潮、海康、东软、用友等做的比较成功的2B公司,一方面从大客户口袋里拿走了大把大把的银子,一方面也被重资产模式拖累地不轻,几乎每家公司都是员工人数上万的巨无霸。重研发、重服务、重市场,几乎是科技类2B巨头开疆拓土的不二法门。
而中小客户,其实也轻不到哪里去,企业都想着中小客户市场,给个标准版的产品,让他们自己去折腾去吧,但可能没想到标准化的产品对于中小企业可能是没用的,企业需要针对自己业务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标准化产品买了之后还需要大量的二次开发工作,如果企业具备这个能力,那为什么直接选择开源产品,而要买半拉子的标准化产品呢?
说到底,2B市场能否做得好,关键在于能否给企业的业务创造价值,这就必须和具体业务结合地很紧密。用房地产的例子做比喻,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可能大企业买的是超豪华别墅,小企业买的是单身公寓,但大家都需要精装修,拎包入住,而不愿意买个毛坯,自己再花半年装修。
所以回到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其实阿里、腾讯还有部分大数据的创业公司,已经逐渐看清楚了,既然整体轻不了,就选择相对轻的道路。所谓相对轻,就是头重脚轻,前重后轻。前面与客户接触,与客户交流的部分相对更重要,有点类似于咨询公司的情况,IBM、埃森哲、德勤等靠着前端的咨询赚了大把的银子。前面的服务做好了,落单了,后面的交付实施以及售后支持则交给合作伙伴。前面的附加值高,自己干;后面的附加值低,找人干,这样就把整个模式相对减轻了。但这个模式行不行得通,还是要打个问号。毕竟传统的B端公司,还是以很重的方式在做B端服务,这样虽然钱少赚一点,但客户很舒服,粘性很高。所以很多人都说,B端市场不会出现赢家通吃的现象,从商业模式去分析,还是有点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