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先生的《活过》这本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本快乐回忆集”,这也正体现了先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确如此,“人生苦短,开心最重要”。
蔡澜童年时代的战乱生活,在先生笔下也是轻松的淡淡的道来。他的家庭是幸运的,与一般的百姓相比,条件还是好了很多,有精明的父母,尤其是聪明又智慧的母亲,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邵氏公司是蔡澜从事电影行业的敲门砖,当然离不开他之前借便利条件看了那么多年的电影。加上他对电影行业的热爱和专注,而且他善于学习借鉴,总是有创新的思路和想法。
蔡澜从日本调回香港,做制片经理。父亲的“既来之,则安之”,总是能够给他找到定心丸。
蔡澜深得六先生的信任,六婶在六先生制定衣服的西装店为蔡澜选料子做西服,一做就是好几套。
他也深得六先生的“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去做”的精髓。比如六先生不懂英文,他就去学,学到用英语对答如流的程度。
年龄大了以后,六先生就随身装着卡片,想起什么立即记下,回去之后由秘书整理。
读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很多电影界的内幕,以及圈内的一些人物的生活、拍戏过程及其趣事。
说起对电影的热爱,真的有很多故事。比如他不爱到学校去上课,尤其是不喜欢的老师的课,所以经常逃课。如果有挂科,就利用母亲当校长的特权转学,再有挂科再转学,所以他换了很多学校读书。
不上课干什么去呢?他就利用父亲的便利条件,到各个影院去看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连演员的台词都记住了。这也算是一技之长吧。
当六先生早上六点多钟打电话给他,看了什么老电影忘记了片名,蔡先生一准记得,马上就能回答出来。
还是他读中学的时候,已经编了很多册纪录片名、导演和摄影师的资料。这样的有心人,做什么事能不成呢?要知道那个年代可没有百度、AI帮你查资料。
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邵氏片场每年要制作四十部电影,才能维持一条院线。可想而知工作量之巨大。当然水涨船高,忙忙碌碌中会遇到很多人,发生很多事情,这也是学习的最好时机,所以对于一个喜欢电影的人来讲,能生活在邵氏片场中是件幸福的事情。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搭布景的技师,在市场上急需大量建筑工人时,日薪高达数百块港币。当问他外面的工资那么高,怎么还愿意留在片场时,他笑着回答:“蔡先生,在这里月薪虽然低,但是我们几天就搭出一间房子,那些高楼大厦,要几年才能建起一座,多闷呀!”。其实何止一间房子,只要设计师能画出的东西,他们都能给你建造起来。所以不是高薪不诱人,而是人也是有追求的。
说到邵氏,书中讲到六先生,我倒是从心里往外地佩服,他的慈善事业做得很大,“在香港到处都可以看到邵逸夫楼,在内地有官方记录的所捐款项有四十七亿五千万,建设项目六千零十三个”。
蔡澜在邵氏对电影对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是他精彩人生值得炫耀的部分。
离开邵氏进入嘉禾,蔡澜仍然如鱼得水一般,他与洪金宝的合作与友谊,成龙的崭露头角,成龙的父亲多才多艺、又风趣幽默的形象写得非常感人。还有那些电影圈里的故事,让我们感受着岁月的温度,也收获着对人生的思考。
《电视台》那篇,将倪匡加入演艺生涯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成就,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独特的风云人物。
蔡澜先生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做事认真严谨的作风都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美食部分我不太感兴趣,所以也没有认真阅读,听书听得也是马马虎虎,因为我不喜欢做饭。
在结婚之前我没有做过饭,父母亲不让儿女们进厨房,偶尔帮忙摘菜、洗菜,餐后收拾一下碗筷。结婚之后逢年过节回婆家,他们家是儿子们下厨房忙活,婆婆带着女儿、媳妇们吃零食、聊家常。所以我们小家厨房的活基本上是丈夫包揽的。
我在吃上没什么特殊偏好,除了不吃大动物的肉之外,其他什么都行,口味清淡一点儿更好。
蔡澜先生那些关于生活哲理、风流韵事我也不感兴趣,没有详细阅读,一带而过。我认为这些都是比较私人化的问题,除了敢说真话之外,似乎也没什么吸引人的。
说到蔡澜先生的豁达,我不禁想起了老顽童黄永玉,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黄老画的那只老鼠的图画,上面的题字是“我丑,但是我妈喜欢”。
黄永玉与张乐平,从最初的崇拜到半个多世纪的为友,张乐平画了六十多年,黄永玉追寻了六十多年。正如他在《比我老的老头》结尾说的:“一梦醒来,我竟然也七十多岁了!他妈的,谁把我的时光偷走了,把我的熟人的时光偷走了,让我们辜负许多没来得及做完的工作,辜负许多感情!”这就是黄永玉一贯的语言风格。可以与蔡老有得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