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纸书和电子书孰优孰劣,就好像讨论“知易行难”还是“知难得易”这类特别适合辩论的题目——只关乎立场而无关对错,立场的焦点只在输赢而不在判断是非。
我曾经与朋友争论过,到底是电子书好还是纸书好。她说她喜欢纸书的实体感,物理上的触摸始终给她一种踏实的感觉。我说我更喜欢电子书,因为包包里只要带一个Kindle(当时还是我的第一个电子阅读器-Kindle Touch)就够了,不用再背着大部头的书到处走了。
当时我暗想,她读书一定不多,让她带着一本挺厚的书去咖啡馆试试看,她一定认同我的想法,转而爱上电子书。事后证实,不是我那个朋友读书少,而是我比较闲,去咖啡馆的次数比较多。
大儿子也更喜欢纸质书。我曾劝说他,“妈妈是各大平台的会员,你想看的书,我都能帮你免费借到。”劝说无果,他用一句话就怼了我:“电子书翻起来不真实,我还是看纸书吧。”为了满足他的真实的阅读感,我只能不断地买书,把家里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都装载得严丝合缝、满满当当。
纸书这种真实的阅读体验,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翻页时的真切,还在于它令笔尖在字里行间自由地写写画画,让读书人秉持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祖宗家法。刻意地在白纸上留下黑的、红的墨迹,无不彰显自己在读书这件事上的执着态度。
另外,家里的纸书存量简直是一个人文化底蕴的侧面描写。所以学者们如果有机会在家里做一个视频节目,他们一定会选在书房一隅,背景是一面墙的书架,书多到溢出来,流淌到书桌上或者是地上。他们并不是想要展示混乱之中的洒脱,而是书太多,多到确实来不及整理,来不及收纳。
电子书(我专指阅读器)在阅读体验上不及纸书的真实感,也不能侧面突出你的文化层次,但它胜在方便、小巧。正如我说的,一部小小的电子阅读器,随手放在包包里,谁也看不出那里是放了几百部书,可能有经典巨著,也可能有轻松文学。你完全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情和环境恣意选择当天要阅读什么,要跟哪一位作者对话,从而在思想里留下或深刻或浅显的阅读思考。
在一个电子屏的方寸之间,不大能像纸书那样用笔随意记录,但依然可以用手指一压、一划把自己当时的想法留在屏幕上,或添加一个书签,以供自己日后参考。读电子书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并未改变,改变的只是做笔记的方式和体验。
我现在读电子书比较多,因为不占地方,买起来还方便。想看的书可以瞬间入库,不用像纸书那样等待物流。尤其是遇到今年这样的特殊时期,上海物流不通的情况下,幸而有电子书能解决自己的书荒焦虑。物流正在慢慢恢复,我又要给儿子们囤一些书,作为他们未来的精神食粮。因为物理空间有限,我现在基本上把书架腾给孩子,孩子们看纸书,我跟先生两个人读电子书。
再来说听书,以前我对有声书是很不屑的,就像很多人说的,听别人讲的书像是嚼别人吃过的饭,又像是被动似地读书,大脑根本不思考。但是现在我改变了这个想法。
以前也是听书的,坐地铁或者做家务时,反正不耽误工夫,还能同时做两件事。但要说听完一本书之后我自己留下什么感受,那真是像小儿子上课一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个视觉型学习者,听书这种“听读”的方式并不适合我。
前两天也是在简书上随便翻翻看看,有朋友分享了《如何快速阅读1000本书》,光书名就足够让人趋之若鹜。我当天在Kindle上就读完了。三年时间1000本书,相当于一天要读三本书,无论你是多么高级的阅读者,几乎都没可能做到。但是听书却可以。我嫌讲播的速度太慢,经常是1.5倍甚至2倍速播放。一本书差不多10-20分钟就能听完。
谁说听书就不动大脑呢?空闲的时候依然可以记下笔记,就算没有时间做笔记自己只是无心一听,偶尔听到的一些观点也会被无意地吸收进潜意识中作为成长的营养元素,只是这种吸收不是自己主动完成的,就好像没有发生一样。
最近我读书比以前多了,不得不说听书起了很大的作用。早上刷牙、洗脸时听书,晚上睡前听书,无形中自己又获知了很多好书,为自己蠢蠢而动的读书欲念注射了很多剂强心剂,让大脑和视觉都处于想要读书的亢奋和欣喜之中。
我现在再也不说我到底是喜欢听书,还是喜欢看书;到底是喜欢纸书还是喜欢电子书了。我就是单纯地喜欢书,无所谓它的形式。纸书、电子书、听书都带给我以无尽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即使在2022年这段难以忘怀的特殊时期,我也因一直有书看、一直有书听而充实着。
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书。只要是书,就会简化人的欲望;而当欲望简化以后,你就更容易看清生活的本质,也就越容易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