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分享一张我支教时候的寓所照片
(倪)
时至三月,刚刚开学。那个节气,昆明一下起雨来就变得十分湿冷。
看得出来,这小楼的确是有年头了,并且在我离开后,新式学区就在原址附近开始迅速建造。而这里也随即被夷为平地,陡然成了历史。(据那些孩子们微信上告诉我说,去年它们已经搬去了新学校。)
每每回忆起那两年支教生涯,总是觉得像梦一般不可思议,而梦醒之后,最忘记不得的一景或许就是这座小楼。
这栋小楼后面就是小学校的西墙,在我拍照的地方就是学校唯一的一幢两层的教学楼,有三个小楼那么长吧。东墙就紧挨着这教学楼的尽头。楼前是一块操场,总共算起来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
这就是这座小学的基本样子。
(家)
初看这张照片,除了浓浓的年代感,会不会有一丝唯美?我记得我肯定是加了个滤镜的。
连绵的雨水浸湿了顶楼的外墙,就好像雨儿是个漆画大师,随意的滴抹在上面。这种率性和楼前的松树和竹林一起,把这小楼包括进了自然,成为她的一部分,美的一部分。
关于雨水以及我在小楼里的自然生活,一个情景总是徘徊在我脑海:六月的夏天,雷阵雨总是那么地不期而遇,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我坐在沙发上,时而浸在大雨如注的响声中,时而雨水停歇,窗外洼地里的夏虫和青蛙又开始卖力地合唱。就这样重叠着、交替着,而这的确就是夏季小楼夜晚的日常事件。有一回,整座小楼就剩我一个人,我读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样的诗句,我真的觉得,这首诗是我写的呢。
(营)
我和同行的其他两位支教老师都是住在学校、住在这小楼里的。(我住在三楼最右边那间小屋,外间还有个小的客厅和厨房。)另外还有两位当地的新老师也暂住在二楼和三楼的另一侧。后来到了第二年,还来过两位实习老师,就是师范类学校前来毕业实习的那种。
因为学校很小、小楼又是在学校里,因而它从不缺新鲜事,也从来不缺少那份校园该有的宁静。
孩子们时常来捣鬼,早晨、中午、放学后;住在这里的老师们也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现快速转换,累了就趁课间回来歇息一下,或者如果日中哪些时候没有课,回来洗洗衣服也是常有的事情……
(猫)
不得不说,提起这小楼,也会勾起我不少阴暗的记忆。
我想起那些我曾经养过的小猫,因为学生放寒暑假,我也决定回沪,只好把它们留在学校。我托付了学校保安和当地轮班值勤的老师,也买好了足够的猫粮。可惜其中一只因为跟随某个值勤老师误入小楼里无人的房间后被不小心锁在了里面,后来被发现时已经接近双目失明、身体极度衰弱。虽然在我得知并赶到后对它百般照料,但大约半个月过去,视力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它还是只能凭着经验和人声来活动。再后来,它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我们感到很诧异,不知好好地为何就不见了。有同事说是它知道这样活着很痛苦,不想让主人再受累了,于是找个地方自行了断了。我也曾听别人说过,猫在快要离世的时候是会找个无人的角落闭目的,所以我也有些相信了。再后来的后来,有学生告诉我曾在附近街市旁的树杈上看到了一只死猫,毛色和样子和这只很像……
……
注:支教的城中村的名字是-倪家营。取单字断节。还有-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