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渔村,我就觉得不对劲。村子里寂静得吓人。
这个小渔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头些年,年轻人纷纷到城里去寻找工作,老人和孩子留守在这里。这几年,城里给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就学机会,孩子们一个个地被他们的爸爸妈妈接走,村里几乎就剩老人了。
按说,渔村的寂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往常我回渔村探望奶奶时,总会遇见三五个老人聚在太阳地里聊天。看见我,他们会热情地打招呼,有的还陪我一起去敲有些耳聋的奶奶的家门。
这次进村,我一个人都没碰见。
我使劲地敲奶奶的房门。
“奶奶,奶奶!”
门开了,机器人保姆站在门里。这个机器人保姆是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工作的爸爸前年送给奶奶的,它的功能包括打扫房间、烹饪一日三餐、搀扶奶奶散步等。由于具有人工智能,它还可以自主学习,这是最让爸爸自豪的功能。
“你来啦。”机器人保姆说着,让开了路。
“奶奶,奶奶,”我放下背包,往奶奶的卧室走去。
“奶奶处理了。”机器人保姆说。
卧室里没有奶奶,我又朝客房走去。
客房里也没有奶奶。
“奶奶处理了。”机器人保姆又说。这时,我才注意到机器人保姆的话。“处理了”,这是什么意思?
机器人保姆不再搭理我,她打开电视,一边看机械化屠宰场管理的科教节目,一边把手背上的插头接到插座上,给自己充电。我皱了皱眉头。
我并不信任机器。虽然当研究员的爸爸肯定地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使机器人几乎具备人类的所有能力,但我总觉得他们冷冰冰的。
我决定找邻居们问问奶奶的去向。
“你去哪里?五点吃饭。”五点是爸爸给机器人保姆设置的晚饭时间。机器人当真有交流的能力?从这句话来看,真像个人说的。
“我去找王爷爷。”
“王爷爷处理了。”
又是“处理了”,怎么“处理”的?
我没理机器人保姆,径直走向隔壁王爷爷家。
王爷爷家门开着,我喊了半天,也没人回答。
我又去李奶奶家,李奶奶家和王爷爷家一样没人,我也没找到李奶奶。
村子里的十几户人家我都去了,每一家都没有人。
真是奇怪。
海浪,一波一波地拍打着海岸。从海里吹来咸腥的风,凉飕飕的。几条破旧的渔船零零落落地站在海边,随着波浪,高一下,低一下,像寂寞的人走路一样。
村里的人都去哪里了呢?
村尾紧挨海岸的地方,有一幢破旧的房子,里面似乎有声音。
那幢房子原来是个鱼类加工厂。在村里的年轻人没有走光之前,以打渔为生的一些人家集资办了这个厂,试图通过鱼类加工开辟致富门路。结果是失败的。
人都走光了,谁会在那幢破房子里呢?
进了厂房,果然里面空无一人。发出声音的,是靠墙的一排老冰柜。
我知道那些冰柜是当年大家集资买的,厂子黄了,这些冰柜也不好分,就留在了厂里。谁家有东西需要冷冻,就随便放进冰柜。冰柜算是村里的公共资产吧。
临海的建筑都很潮湿,这个废弃的厂房墙皮斑驳陆离。但是墙上残存的四个大字,令我的心悚然一惊!
“处~理~车~间!”
“处理”?
机器人保姆说的“处理”到底是什么意思?村里的人原来把杀鱼叫做“处理”。“把鱼处理一下”意味着去掉鱼头,剖开鱼腹,取出鱼的内脏,然后视鱼主人的想法,或是把鱼直接腌制,或是把鱼片成片儿、切成块儿,保存起来。
村里都没有人了,这嗡嗡作响的旧冰柜里面装着什么?
我忽然觉得自己是被扔在甲板上的一条待宰的鱼,鼓着恐惧的眼睛,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徒劳地拍打着尾巴。
我脚下的地面湿漉漉的,好像刚刚有人冲洗过,但是冲洗得并不干净,黏腻腻地把我的双脚粘在那里。腥臭的气息,从地面,从墙壁,从四面八方,向我涌来。我“啊”地呕吐起来。
我木然地往渔村里走。
我要取回我的背包,我的背包里有我的电脑。我还有一些文件需要“处理”。一些电子文件,需要“批处理”。“批处理”就是对经定义的某类对象实施批量处理。“批处理”不牵扯任何感情,因为那只是执行命令而已。
机器在执行命令时,对待“处理”的对象既不会产生任何同情,杀掉它们也不会产生任何恐惧。“处理”只需要一个定义和一个指令而已。
几个老人的影子,模模糊糊地从太阳地里站起身来。“回来啦?”他们说,脸上露出久别后重见亲人的喜悦。
李奶奶的影子在她家屋前坐着,她放下针线笸箩,慈爱地抚了抚我的头发,“乖囝仔,知道心疼奶奶,每年都回来看看,好,好!”
王爷爷的影子弓着腰,颠颠地跑在我的前面,兴奋地喊:“素芬,素芬,你孙子回来看你来了!”
我迈进奶奶的家门时,客厅墙上的石英钟正好指向五点。饭桌已经摆好,那上面有两碗白米饭,两盘绛红色的菜,和一盆鲜红色的汤。
机器人保姆还在看电视,屏幕上播放的是垃圾处理的镜头。解说员在讲废弃物处理的新方法,“废弃物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基本或者完全丧失使用价值,被人们抛弃的物品。”
机器人保姆的电充完了。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5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