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冰雪浅见译文】
互乡的人,民风比较不容易和他们交谈。一位当地少年求见孔子,孔子见了他,门人很觉困惑。孔子说:“要激励他求上进噢,不要让他后退,何必这样过分?人家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来受教,要赞许他有这份进德修业之心,以往的各种行为就不必计较了”。
夫子真义有二:
1.劝善之心永存。
说“互乡难与言”,是指民风有点那个吗?搁现在感觉就是地域歧视,就像以前深圳某小区居然打出一副横联“防火防盗防河南人小偷多”,可最近泰国落水救人的河南小伙大家都赞一下好吗?
程子曰:圣人待物之洪如此;《论语点睛》曰:天地父母之心。这段话真正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的仁爱之心。事微义深,这就是圣贤和普通人的区别吧。云门隐者按:圣人劝善,点滴不弃,循循善诱,仁也;圣人做事,不为过分,从容有余,中庸之道也。
教化作用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果民众都礼貌好有修养、会排队垃圾也分类,说明好的教育普及率高,国民素质高。如果“难与言”,正好需要普及教化,教育者的初心本来不是如此嘛!孟子曰:来者不拒。又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人的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而且能教化天下,化育万物,这才是圣人。
《孔子闲居》:“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从这个角度说,圣人修德配天,可助天地化育万物,与“天地参”,这正是《中庸》继承自周公以来“以德配天”思想。民国学者黄侃曰“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远大为贵”,天下英才可教之,未教化的童子也可教之,他和孔门高徒颜回、子贡、曾参、有子等同样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植所在。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何休:“去恶就善曰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则无惮改。心性不同地域限制,人之行为,或有始有终、或先迷后得、或顿悟成佛……
吕蒙读书三日后或刮目相看,真正的教育家是能匠无弃材。回归教育的常识就是“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不过,我一直没弄明白弟子对孔子见南子、见互乡童子为何有疑惑,是当时社会舆论还是孔门的规则规矩、搞不懂。
参考文献: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教诲之道也。孔子以门人怪己,故以言语之,言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也。人若虚己自絜而来,当与之进,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
李炳南曰:孔子有教无类。孔子注重其人当前求进之诚心,故许其洁己以进。至其受教以后,是否故态复萌,则不能保证。否则世间可教之人无乃太少乎?
朱子曰:人洁己而来,但许其能自洁耳,固不能保其前日所为之善恶也;但许其进而来见耳,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盖不追其既往,不逆其将来,以是心至,斯受之耳。(朱子将“往”释为“过往、过去”,亦可通。)
张栻曰:若于进而志善之时,以其退而不善而拒之,则何甚也?圣人之心,天也,其有已甚乎?
伊藤仁斋曰:圣人待物之仁,犹天地之造化。
钱穆曰:此章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其已往,不逆揣其将来,只就其当前求见之心而许之以教诲,较之自行束修以上章,更见孔门教育精神之伟大。
子张曰:君子嘉善而矜不能,于人何所不容?
刘宗周曰:夫子以身为天下万世之身,即以其学为天下万世之学。互乡之见,正欲以天下同归于善,转污为洁之机深致意焉。又何忍以已甚阻人之进乎?“仲尼不为已甚”本诸此,乃知不为已甚,即圣人之仁也。
《论语述何》曰:《春秋》,列国进乎礼义者与之,退则因而贬之。此其义也。诸侯卿大夫所行多过恶,而有一节可以立法,圣人所不遗,亦其义也。(故而圣人不拒童子之进,且有以提携之。)
《困学纪闻》曰:阙党之童,游圣门者也;夫子抑其躁,是以知心之易放。互乡之童,难与言者也,夫子与其进,是以知习之可移。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与人为善、不为已甚之心也。立教贵于公,而待人则本于恕。孔子欲化导愚顽,以移易其风俗,故不为已甚如此。若在君师之位,则无论贤愚不肖,自皆在其陶铸之中。《书》曰“敬敷五教在宽”,此帝王教人之法也。
【附录】
《孟子》《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新解》《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讲要》《论语述何》《论语点睛》《论语后录》《论语古义》《论语竢质》、《礼记》注、何休《公羊》注、《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