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级雪崩来临之时,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呢?

《历史因果录》

李训、郑注,唐文宗时大臣。

李训是宰相李逢吉的侄子,他体形魁梧,能言善辩,好说大话,自以为是,以阴险善谋深得叔父厚待。石州刺史武昭曾经和李逢吉有怨,武昭喝醉后扬言要刺杀李逢吉。李训知道后,诬陷武昭导致其被杖杀,而李训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唐文宗即位后,大赦天下,李训才返回。

郑注出身贫寒,相貌丑陋且不能远视,进入朝廷前靠医术维生,游荡于江湖。当时襄阳节度使、名将李愬(音素)患病,恰好郑注进献偏方十分有效,从此获得李愬器重。郑注又借此机会结识了宦官、监军王守澄,两人相见恨晚。唐文宗即位后,王守澄因拥戴有功,掌管禁军,大权在握。

李训得知郑注攀附王守澄而得宠,主动前去求见郑注,二人相谈甚欢。几年后,李训的叔叔李逢吉又让他带着数百万珍宝贿赂郑注,希望复任宰相。李、郑二人从此一拍即合,又借着王守澄的关系,受宠于唐文宗。

当时宦官集团势力庞大,而且掌控禁军。唐文宗虽由宦官集团拥立上位,但早已不堪忍受。他先是和翰林学士宋申锡秘密商议除掉王守澄(也准备除掉郑注)。但宋申锡与王璠商议后,反遭王璠出卖(见昨日文章),王守澄于是诬陷宋申锡谋反,唐文宗无奈之下将宋申锡贬官。

第一次计划失败之后,李训、郑注摸清了皇帝的意图,于是彻底倒向唐文宗。二人推荐了与王守澄有怨的另一宦官仇士良担任禁军要职。公元835年,李训以明升暗降的方式,罢免了王守澄的兵权,随后将其毒杀。李训、郑注本是通过王守澄得到提拔,又合谋将其诛杀。当时舆论虽然为王守澄被杀而拍手称快,但同时也十分痛恨李训、郑注二人的反复无常与阴险狡诈。

王守澄死后,唐文宗、李训、郑注想趁机把宦官集团彻底铲除。但李训、郑注二人此时却因争权而同样势不两立,而且唐文宗更加信任李训(郑注曾是王守澄亲信)。于是,李训以“里应外合”为名,派郑注任凤翔节度使。

两人约定,当王守澄到凤翔下葬时,派中尉以下级别的所有宦官全部到场送葬,趁机诛杀所有宦官。本来这一计划天衣无缝,正好可以铲除宦官集团。可李训想独揽大功,决定私自改变计划,提前发动诛杀行动,并命自己的亲信招募士兵,诛杀宦官后再将郑注一并除去。

公元835年11月21日,李训等人提前行动。首先借“后院石榴树上发现甘露”为名,派仇士良、鱼宏志等率宦官们前往察看。不料仇士良刚进后院即发现有伏兵,于是立刻退出,先挟持唐文宗离开,随后立即派禁军血洗皇宫及京城。

而在凤翔镇的郑注得知李训已经开始了行动,随即率500亲兵火速援助,走到半路上听说李训已经失败,随即又返回凤翔。不过,依然难逃被清洗的命运。

这场影响历史的“甘露之变”中,唐文宗被挟持孤立,郁郁而终。李训、郑注、王涯、王璠等朝廷大臣均被灭门,牵连诛杀1000余人。更为严重的是,此后宦官集团一直牢固掌握大唐军政大权,帝王的生杀废立也全掌握在宦官手中,直到公元903年朱温对宦官展开大屠杀。四年后,唐代灭亡。

顺便说一句。

一连几天我们连续介绍了“甘露之变”中几位主要文臣的故事,王涯、王璠、李训、郑注等人均惨遭灭门,在哀叹文官集团惨遭宦官屠杀的同时,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身不正、各怀鬼胎。王涯贪权慕势、大肆受贿、收藏大量古玩字画;

王璠卖友求荣导致宋申锡被贬而终;李训、郑注二人更是因王守澄而起,再杀王守澄,进而因争权白白浪费了诛灭宦官集团的机会!试想,唐文宗身边“团结”的是这样一批文臣,就算侥幸铲除了宦官集团,又如何确保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呢?唐代灭亡的大因果下,这批各怀鬼胎却备受重用的文臣,是否也算小小的助缘呢?

“甘露之变”这种历史级雪崩来临之时,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呢?这群文臣的惨败,又有谁的命运和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无关呢?

《孟子·离娄》开篇就说道:“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像黄帝时期视力超凡的离娄,像鲁班(公输子)这样的巧手,没有圆规矩尺,也不能成方圆;像著名乐师师旷这样的听力,不用音律也无法校正音阶;虽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平治天下!

《论语·颜渊》篇,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你率先端正,谁又敢不端正呢?”

《论语·宪问》篇,子路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回答说:“以敬来修养自己(修己以敬)”。子路问:“这就够了?”孔子又说:“修养自己,令人安乐。”子路又问:“这就够了?”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安百姓,就连尧舜还担心做不到呢!”

正如儒家反复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一个准则,更是一个次第顺序。修身、修养自己,是一切的基础,是家庭、国家、天下安定和谐的根源。换言之,我们所有远大的抱负,胸怀世界的梦想,济世度人乃至出世间了生脱死,修身都是一切的根基。失去了修正反省,恭敬端正,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就像白居易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说:“这个3岁孩子都知道。”

鸟窠禅师说:“3岁小孩知道,80岁老人做不到。”

所以,不要问命运为何如此,

只问自己正心诚意修身如何?

(史料选自《新唐书·李训传》)

(史料选自《新唐书·郑注传》)

(资料选自《资治通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