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书,读书如戏水

图书馆门前的深夜

书如水,读书如戏水,读书不得长辈引导,好友讽劝,容易溺入深水。若你打算一辈子不入深水,那自然无需讨论。

读书起于兴趣,终于信仰。人初读书,为乐趣,尔后书中隐约闪现的彼岸,令人神往。不会游泳的人,贸然向深水走去,很危险的。我曾深陷哲学的深水,幸有好友相助,方能走出。

两年前我读叔本华,惊其为天人,句句涤荡肺腑,以为其所言皆不可逆改之真理。我曾以他的理论同好友辩论,看似完美无缺的理论体系,被好友以常识的攻击下,土崩瓦解。当时我不服气,坚信自己是对的,却说不出对的理由。

如今看来,当初太年轻了。体系理论为建立者服务还凑合,借用就不灵了。它是包装食品,创立者把知识用体系包装好,不懂读书的人只拿了包装袋,就沾沾自喜。

当我们从制度的角度解释朝代的变更时,用大而化一的公式,容易忽略人性在其中的作用和变动性。真理不是套公式计算,然把小数点忽略不计。历史的发展有太多变动性,人总喜欢自成因果,片面概之。

寒假时,外公给我算命,所言前因后果不无道理,但我心里清楚,这不过是统计学的运用,算出来的一定不是命。

科学是在现象链上推演,由已知现象为根据,推出下一个现象。它只能解释是什么,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已知现象,向前可以追溯无限个为什么,向后也一样。科学真实性是相对的,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效益也是相对的。如果不只从人类现实的利益的视角出发,便可证明。过分迷信科学和迷信宗教是一个性质。我用迷信这个词,是不否定正常的宗教信仰。

过去我写文章,概念与概念的解释就去了一半的篇幅。我把别人的书读进入了,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读出来,开口便是他人之言。

概念是语言的深水,它的概括和描述让我们远离真切的认知。我们为了交流和记录不得不使用概念,但它不是完美无缺的。概念对创造者有效,因为他是先认知事物,再用概念表达了自己的认知。当我们以概念来认知事物,得之甚少,迷误许多。苏轼的《日喻》,讲一个盲人,靠他人描述认知太阳,别人说太阳是热的,他靠近火时,以为火是太阳。别人说是圆的……

读书之人容易犯这种错误,满口自己不明的大道理——一种知识的空壳。写作无疑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当读书和写作良性循环,才能生出健康的思想。你能想象只摄入不排出的人能够健康吗?

自我感知和思索得来的是第一手知识,书本得来是二手知识。信仰真理的人,不会信仰某一本书的,更不会崇拜某一个作者。书是他通向彼岸的道路,不是归宿。独立思想的人读完一本书不是为了记住作者说了什么,是要忘记作者说了什么。半吊子才会努力记住作者说了什么,并把作者的思想,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把作者当精神的偶像。

在这片林子里,鸟儿都在吃,生蛋的却不多。人们盲目的推崇无知的博学。造物主真吝啬,历史的大舞台,只给几个演员,其余皆观众,更可笑的是,能看懂天才表演的观众寥寥无几,无知者或起哄或冷漠。

我们欣欣向往的彼岸是否能够到达?这是个古老的问题。我回答不了自己,也回答不了你,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替你回答。借用康德一句话,信仰,现实不存在的,自我坚信能够到达。

我穿越深海,遥望天边彼岸,用尽生命最后一丝力气,又觉近它一丝,心中无限欢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这个大千世界,每分每秒,万事万物都在发生改变,或许只是细微的,或许却是巨大的……但无论怎么样,都能够成为...
    邂逅碰巧阅读 5,481评论 0 6
  • (一)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可知?两情缱绻有时尽,一别两宽无绝期。 ( 二) 从别后,忆相逢,山盟海誓终成空...
    陈千寻阅读 3,276评论 0 2
  • 哈哈,这个梗被搁浅了好几天了,今天继续写起来。 上篇写了在民政局的两年经历,看到了自己工作三十年后的样子,见识到了...
    Janetff阅读 1,560评论 6 5
  • 走过漫长的暑假,经过一个夏天的蛰伏,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升入了期盼已久的二年级!整个二上学期,孩子们有了...
    牵着蜗牛去旅行1阅读 2,607评论 0 3
  • 这些年我一直不想去回忆自己的童年,也不想去回忆那时的家庭,因为我觉得那些回忆除了零星的几个片段让我觉得温暖外...
    自卑与超越阅读 1,495评论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