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我的脑子里再想写什么。我要开始每天持续的记录了。这是我选择清空大脑的一种方式。 脑袋的想法太多,没有流畅的出口。所以,一碰到可以诉说的点九无法停止,不管不顾当下的情形,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无法看到他人。 这是我长久以来的生活状态。这么多年就这么过来了,无所谓好坏,但我现在想要改变。 我将选择意识流的方式输出,不给自己设限,不定主题,每天固定的输出时间,不过度编辑。
【正念】我在上班的路上践行正念,那段时间的人人生体验非常高效而美妙。后来,食堂的座椅坏掉导致我摔了一跤,尾椎骨骨裂,无大碍,骑行却就此中断。当时的美妙体验现在还是非常清晰,期待疫情尽快过去,可以恢复正念骑行。
【买书】谈到正念,要从《多舛的生命》这本书说起。买这本书最初的起因是够贵,我现在买书都是挑贵的买,上百元的那种贵。便宜的畅销书,看过就可扔掉的书,买来太浪费了,两种浪费,金钱和空间。所以都是先看了电子版,在决定是否购买纸质书。除了一些凑单的,有了这本和没有这本,总价不变。《多舛的生命》这边书是买来之后才看的,选择它仅仅是因为够贵。
【心理学】2019的10月,当当网提前开始双十一的活动,想着很久没买书,随意逛了逛。当时几乎已经购买并看完了好所有国外经典的心理学教课书。选择教科书,是因为计划去中科院心理所读在职心理学硕士的,学费不菲。担心自己不是真正对心理学感兴趣,如果报名之后发现不喜欢,因心疼学费而强迫自己去学,想想就很痛苦。所以先买了教科书来看,如果和料想的不一样,可以及时止损。如今,书看的差不多了,却没有去报名学习。中途有机会去试听了几次,老师确实还不错,课堂氛围却差点儿意思,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课堂】一直以来,我对课堂有一种理想化的执念,对“活泼”的课堂分氛围有念念不忘。我从来没有上过课外培训班,我甚至到现在都还认为,我学不好英语是因为小学升初中的暑假大家都去学了英语,而我没有,由此带来的压力让我被英语羁绊至今。扯远了,对活泼课堂的执念和培训班有什么关系?学校课堂不活泼可以理解,毕竟大家都没有别的选择,不活泼也得上课。而培训班是自主选择的,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应当有的。大家因兴趣而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应当有愉快的氛围才对。但现实是,在这个自愿报名学习的课堂上我作为旁听生是最为活跃的,大部分学生都默不作声,对老师的互动少有回应。我无法接受这样的氛围,就放弃了报名学习的想法,继续回家看书了。
【自主性】我对于自主性有非常强的执念。大学的选修课我都学习的非常认真,因为我认为这是我唯一可以自主选择的事情,虽然选择有限,但终究是我自己的决定。我没有去考虑学分好不好拿,而是选择了想要了解的内容。现在只记得选秀了一门近代史和一门逻辑学。逻辑学没什么可说的,是思辨的基础。近代史的老师有自己的原则,大作业要有自己的想法,网上复制粘贴的资料是不可能及格的。对于有自己的想法这件事,我惶恐不安,还是硬着头皮写了,得了90多分。后来我知道,老师要的不是正确的合乎他的挂念的想法,而是思考,甚至不是思考的能力,而思考的意愿。写到这里,我想起前几天颜宁在微博上吐槽,来她这儿面试的学生,来自中国最高学府、参加生物领域的研究生面试,被问到对当前疫情的看法,竟表现出毫不知情的样子。令人震惊!
【不置可否】又想到前两天网上流传的,高三老师呼吁同学们埋头学习,未来有的是机会经历社会,不要关注疫情以免影响备考。这样的呼吁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对于这件事件,我只能不置可否。因为我是在高三的那一年寒假看了《活着》才开始禁止脑海里一切虚无缥缈的迷茫想法,从而考上211的。从我当年备考的经验来说,是必要的,但因人而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