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美]乔恩.克拉考尔
这本书是老哥热烈推荐给我的,他还特别叮嘱:先看看电影再看书,写得很紧张!好书!我还是很信任他的推荐,于是真的先搜了根据这本书拍摄的电影《绝命海拔》,看完之后再来看书。
这本书根据真实事件撰写,描述1996年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登山季的一次山难,作者当时以《户外》记者的身份加入登山探险队,并成功登顶,但是因为遭遇暴风雪,当时登山的同伴中有6人遇难,作者反思山难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真实地描述了事件的过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跟着登山者们经历了一次身体和精神的磨练,希望与绝望的煎熬。
的确,电影虽然展现了珠峰壮阔的风景,但我对老外的脸的确有点脸盲,还没认清楚登山者谁是谁,暴风雪中他们就死了好几个,最难忘的是领队霍尔在8400米处熬过暴风雪的一夜之后与妻子卫星通话的那一幕,当时妻子怀着孩子,也知道丈夫几乎没有机会生还.....然后影片最后,他们的女儿,已经成长为一个美丽的少女。
书本比电影更好地展现了山难,作者本身的体验和心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与商业的关系,向导与顾客的关系,环境与信仰,还有夏尔巴人......诸般种种,令攀登珠峰不仅仅是只是单纯的爱好和探险,而掺杂了太多的因素:名利、地位、梦想和现实。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世界最高峰都有由衷的向往吧,虽然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攀登雪山,但是作为曾经身临珠峰大本营的一员,看到书中出现的那些8000米以上高山的名字:洛子峰、马卡鲁、卓奥友、道拉吉里、安纳普纳......曾经我也面对着他们用心一一辨认,那些雄伟的雪山仿佛都浮现眼前,难忘那种对雪山的膜拜,难忘在无风的夜里独自面对珠峰的清冷和仿佛源自整个世界的孤寂......
在珠峰大本营的时候正是4月底,登山的旺季,大本营上五颜六色的帐篷随处可见,点缀了皑皑的白雪,即便在5200米的海拔也是冷,更难想象到8000多米人体所要承受的缺氧和寒冷。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夸大了攀登珠峰的商业性,那就是你只要有几十万,夏尔巴人都可以把你背到山顶去......其实在高山上,登山者只能尽力克服自身的疲惫,往往无法顾及对别人的救助,甚至无法把亲爱的同伴的尸体带下山去。所以我曾经一直都很佩服王石,除了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领先者,更佩服他专注于攀登的勇气,虽然后来这种印象多少削减了不少。
还有一段跟攀登雪山有关的残酷记忆是2000年玉珠峰山难,与我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孩邝在攀登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时遇到暴风雪遇难,并且永远地埋在了那里。玉珠峰并不是一座登山难度很大的山峰,但是那一次两支户外登山队死了5个人,为此遇难者家属将组队的户外组织告上了法庭,后来也不知道结果如何了。
攀登,有时候是一种强烈的愿望,战胜自己的勇气,但有时候,他们付出了高昂的的登山费用,为了到达山顶更甚于全身而退。